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魏晋南北朝学案》前言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5年02月05日

“学案”一体,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荟萃资料,网罗放轶,兼具学术史与学术资料汇编之双重功能,因而深得历代学人之重视。吾国历代之学术,前人已编有多种学案。然而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尚无学案可稽。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儒学之转折时期。魏晋玄学是儒学的变种,隋唐时期又是儒学从分离走向统一、继往开来之重要时期。中古时期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有承前启后、举足轻重之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干戈频兴,篡乱相乘。前后历经数百年,而太平统一时间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动乱之政治环境并没有阻断学术文化之发展,“学术尚有传统,人物尚有规仪,在文化大体系上,亦多创辟”(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因此,此期之文化学术成就仍然可观。这一时期儒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上。《十三经注疏》是宋以前经学成果之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易》王弼注,《论语》何晏集解,《左传》杜预集解,《谷梁》范宁集解,《尔雅》郭璞注,《尚书》孔安国传(伪托),皆出于魏晋时期。当时还创造了一种义疏新体,惜多佚失,今存皇侃《论语义疏》尚可见大略。唐孔颖达等编《五经正义》,疏之部分,十之八九取自南北朝。可见此期学者对儒家经学研究之贡献,不可小视。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有几个特征,与两汉时期不同,也与唐宋以后迥异。这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一个特征是儒玄兼该,文史并重。此期儒学并未停止发展,已为定论。玄学兼儒道,合名法,盛于曹魏,流风所被,迄于梁、陈而不衰。文学独立发展,曹丕以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受此观念刺激,作者众多,魏晋文章,遂称彬彬。史学亦脱离经学,呈现多姿多彩之势。各种史体皆已涌现,奠定后世国史发展之基础。玄、儒、文、史,刘宋时期设为“四学”,为当时学者所重,尤为门阀世族传家之学。如东莞徐氏,世传经史之学。徐藻通《丧服》,家学相传,徐邈、徐广兄弟蔚为经学大家。徐邈勤行励学,博涉多闻。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于五经之学,无不该综。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尤通《三礼》、《三传》,于《丧服》、《谷梁》之义特精,注《谷梁传》。徐广学兼经史,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三礼》之义,《史记》之音,皆所探究。留意史笔,着《晋纪》。二徐之学,蜚声晋、宋之际,皆为学者宗师。琅邪王氏,王俭承家学之渊源,笃学不倦,经史百家,无不该览。素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手笔典裁,为当时所重。尤善礼制,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多经俭手。铨品人伦,各尽其用,门多秀士,经其荐拔,多为名流。论经学,议国史,讲礼乐,校群籍,宋、齐之际,为学苑领袖。后辈借其家声 ,皆得重名。王规于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为昭明太子所赏。留意史学,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王承以经术为业,发言吐论,造次儒者。在学训诸生,述《礼》、《易》义。王训文章之美,为后进领袖。王褒识量淹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有名梁世。入周之后,深为北人所重,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文名与庾信并称。东海何氏,何承天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尤精史学,博见古今,尝撰国史。长于着论,《安边》之论,史称博笃;《均善》之论,力破佛说。讲《孝经》,删《礼论》。通历算,造《元嘉历》。学博思精,广大、精微兼而有之。家学相传,何逊以文章知名,与刘孝绰并见重于世,世谓之“何刘”。是皆继世承家,门族并着,市朝可变,人焉不绝。此类儒玄兼该、文史并重之家族尚多,兹不赘述。

第二个特征是儒家学者,多通佛老。东汉之时,佛法东来,渐入华俗,魏晋以降,遂如江河,不可遏止。儒生名士,王公贵戚,趋之如鹜,佛教遂盛于南北。如顺阳范氏,范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留意国学,尝上表陈奖进之道。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传于世。晚好事佛,孜孜无倦。汝南周氏,儒玄传家。周朗雅有风气,明悉世务,多引古义,辞意倜傥。周颙名重当时,儒、玄、文、史,佛、道、声韵,无不精通。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家,尤长于佛理,着《三宗论》。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日不解。家学相传,周舍义该玄儒,博穷文史,尤精义理,善诵《诗》、《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梁初草创,礼仪损益,多自舍出。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兼掌之。通礼学,撰《礼疑义》五十馀卷。父子为齐梁大儒。庐江何氏,何尚之雅好文义,尤精玄学,抄撰五经,兼奉佛法。家学相传,何偃儒术该通,素好谈玄理;何点博通群书,善于谈论;何昌宇不杂交游,通和泛爱;何胤师事沛国刘瓛,受《易》及《礼记》 、《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吴郡皇侃,师承贺玚,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所著《礼记义疏》章句详正,引述繁广,为孔氏《正义》所本。《论语义疏》南宋后失传中土,清初复得于东洋市泊,犹唐以来相传旧笈。详其内容,多杂佛义。梁武帝萧衍,少而笃学,洞达儒玄。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馀卷。笃信佛教,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馀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馀人。梁昭明太子萧统,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吟诗作赋,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梁武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梁元帝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既长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虽戎略殷凑,机务繁多,军书羽檄,文章诏诰,点毫便就,殆不游手。口诵六经,心通百氏。文、史、儒、玄,靡不悉究;佛、老二氏,尽皆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