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史料极其丰富,但史观相当混沌,史论乏善可陈,误导层出不穷,欠缺有益社会进步的启发作用。
如果参不透丧失民族创造力的噩运谜底,当然找不到豁然开朗的真性振兴门径。
混沌难解的诸多关键之一,恐怕在于未能充分正视那神州中华千载而下,支配万物之灵“心态文化”,具有致命效应的 “千古第一奇冤:真假孔子双包案”。
真伪不分,黑白混淆,无论复兴儒学、批驳儒学,或是奢谈总结两千年中国历史经验,莫非瞎子摸象,尽在五里雾中?
孔子正名,莫此为大。
悠悠万问,哪儿起头?
不妨就近就易,从那人云亦云,家喻户晓,涉及二分之一人类,堪称经典铁案的所谓歧视女权问题率先发难吧。
“男尊女卑”为现代人权观念不容,非仅悖理,甚至违法。大家熟知孔子有句难听的传世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孔子作为主张“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首创私学,徒众三千,贤人七十二,却不收一名女生;还有不承认妇女参政地位(不把女人当人)的谈话记录等等。中国长期“独尊儒术”,据此制订“吃人的旧礼教”,妇女受尽压迫摧残之苦,难道孔门儒学能辞其咎吗?
这些批评指责,貌若凿凿有据,其实似是而非。
孔子领悟天道,参透人性,提出人生共性指导原则,但用之当时,不可不因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即所谓“君子时中”、“所贵者权”也。借当代中国政治术语,就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那样的意思吧。
东周春秋之世,设若有人奔走呼号男女平权,妇女解放,非仅荒唐,更是历史倒退派了。那个时代争女权,莫非要回归远在尧舜以前的女娲补天传说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即母系社会或石器时代?人类好不容易走出了万古长夜般的蒙昧岁月,迎来文明黎明;进入新石器后期,那可能存在了数以十万年计的母系社会流于崩解,从此父权熠熠上升,势不可挡,是为符合浩浩乎历史进步潮流之“新生事物”,恰如今朝民主共和取代专制制度,岂容拂逆乎。
上天造物,男女同为人类,平等自是正理;但阴阳有别,各秉天赋,在历史进程不同阶段,各有角色特征。所谓青铜时代以至铁器时代,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力田”和征战乃求生存谋发展要务。阳刚男子在体力和身高上逞强,又不必怀胎孕育,在时间和自由度上居优势;而阴柔女子体力和身高处于弱势,黄金年华怀胎孕育占去大半精力。在那个历史阶段,生产愈发达,财富愈积累,社会分工愈明确,阴阳差别对照就愈突出。军事、政治、大田生产,为外为主;持家、编织、养殖、相夫教子,为内为从。这样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男主女从或男外女内的必然性。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为夫者要克服大男子主义,“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中庸章句》引自《诗经小雅棠棣》);为妻者,“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这是当时合理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秩序。按马克思主义学说,就叫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这种局面决非任何帝王将相或高人奇士所能“以意志为转移”制造出来。普天之下,诸夏夷狄,同此一理也。
五百年后的罗马属地巴勒斯坦,处在相似发展阶段。基督教《新约》圣经中谆谆告诫:“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顺服丈夫。”(《以弗所书》)。还说:“她们想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是可耻的。”(《哥林多前书》)。但要求“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他的丈夫”(《以弗所书》)。又说:“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不可苛待她们。”(《歌罗西书》);“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彼得前书》)。这不同样是男主女从和男外女内但恪守调谐关系的礼法吗?
何况耶苏也没有收女使徒啊!
至于反对女子参政一说,指的是孔子曾论及周武王治臣十人,有言“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十人怎么变成了九人呢?妇人为什么不算了呢?这席话让孔子背上了不承认妇女当官从政,甚至不把妇人当人的历史黑锅。殊不知十人内有武王妻即姜太公之女邑姜,她分工治内即主管内务;周公、召公、太公、散宜生等九人治外司政。孔子言九人也者,不过陈述治外政务官人数的事实罢了,无关异辞或贬义也。这段话说完整了,意思是:“人才难得啊!周武王政府人才之多,达到了尧舜以来的鼎盛时期。只是十位治臣当中包括了一位主内的女士,算下来政务官也不过九人而已。”
那么孔子为什么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呢?
《周易.序卦》把天地、阴阳、男女(公母)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缺一不可,属于同一层次,因此男女本来平等,“父母共为一家之长”也。《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谈论孝道也总是父母并列。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父权社会中,许多明君名臣都有良母贤妻教导和襄助(如周文王之妻,武王之母。西伯治外,文母治内,德政流布,风化大兴。)。孔子三岁丧父,无限敬爱含苦茹辛培育自己成长的寡母。泛泛贬低一切妇女,甚至与小人相提并论,这是背离孔子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常识的悖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