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庞忠甲:开创儒家“新约”时代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6年01月27日

《孔子密码──儒家学说的现代诠释》,庞忠甲着,中华书局(香港)2005年12月出版。

中国孔子儒家学说原是历久弥新一流先进文化结晶,揭示万物之灵“当行之路”(“人之所以为人”的应循客观规律,或称“天理”),推动文明建设,指引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导向大同理想人间天堂的经世致用美仑美奂大成宝典。

长期以来,人云亦云,咸认孔子儒家学说为两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思想信仰,其实大谬不然。

西汉盛世雄才大略的武帝,在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协同策划下,作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重大决策。表面上看来,由此为始,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精神支柱,似乎就是儒家梦寐以求的空前伟大胜利了,岂不应该:“歌之不足,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殊不知柳暗花明,否极泰来,封神立教,一统天下之时,恰恰是一场天字号历史大阴谋和大悲剧的开始。

武帝刘彻不是想象中的周文王型贤君,董仲舒亦非圣人伏羲,他们不过借孔子令名,偷梁换柱,精心篡改,重新塑造儒学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超级愚民工具,一种非常有利于专制君主体制超稳定“永世其昌”的“政教合一”型社会控制论;特别是朱熹的“朱子之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以舍我其谁的后儒道统自居,变本加厉强化控制中华精神生活以来,彻底背离真版孔子学说本义,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借近世中国社会惯用的一句政治术语,就叫做“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伟大表演(Great Performance)了。

伪儒登龙,真孔蒙尘,愈演愈烈,一步紧似一步,意在灭绝天经地义的人本意识,铸成了一种以虚矫为特征的“国民劣根性”,禁锢了万物之灵特秉的创造能力,乃至阻绝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切通途。

一百六十年前,“千载未有之大变局”轰然降临,“天朝上国”,一触即溃,西学东渐,势不可挡。近百年来,新潮知识分子寻找中国积弱不振、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指陈孔学误国,不分青红皂白,“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喊了大半个世纪,直到“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挖尽老夫子祖孙八十代孔林陵墓(1966年11月),继以极度丑化“孔老二”的“批林批孔”运动。

尽管如此,海内外尊孔势力始终不衰,一直有人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坚信孔子思想包涵着超越时空的不朽真理,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可毁也。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起飞,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中国特色真空型信仰危机如影随形,恶性狂飙,势若燎原。为从传统旧藏挖掘可供支持道德复苏、建设先进文化的有用资源,官方和民间人士重新评价儒家,敢信孔子学说或有大用。八十年代中期起,再兴儒学研究之风,整修儒家圣地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文物,复现钟鼓韶乐,操办祭孔大典,可是又一番荣华隆重壮观气象了。

在外部世界,孔子久遭冷落之余,近年也出现了颂扬儒家思想,寄望恢复孔子道德的呼声。

基督教伦理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孵化器”,居功厥伟。

宗教所赖神话奇迹也许不失其“永久的魅力”,但在科技长进、经济发达、知识爆炸的现代化大趋势中,理性强势熠熠上升,那顶礼膜拜,虔诚笃信的强大感召力量,终要由绚烂归于平淡。

“如果对地狱的观念和沉沦的恐惧一旦冷淡了,那么人们对天堂和得救的渴望就会跟着冷淡下去。”(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世界由后工业化转进高科技讯息时代,神性信仰历史局限性愈益突显,社会性信仰危机如火如荼,贪欲泛滥,道德沦丧,江湖日下,不知伊于何底;另一方面,一些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不惜以恐怖手段否定、颠覆现代化进程。文明世界险象环生,阴影重重。

神性宗教力有不逮,“真空”迎来心魔翩迁。举世信仰体系“青黄不接”之际,无论东方西方,迫切需要焕发一种令人茅塞为开、幡然顿悟的理性力量,重整不可须臾或缺的思想信仰体系,维系人类文明进步于不坠。

后冷战世界一体化新潮流中,颇有西方学者寄望振兴儒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潜力非凡的理性意识形态,垂范人类共同信仰(全球伦理),挽救现代科技社会神性信仰衰落之际瘟疫般流行的道德伦理危机。今日中国和世界都大有人在重新呼唤、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孔子。

但是,作为中国土特产的孔子儒家学说,如果不能从摔得几乎粉身碎骨的故乡爬起来,在神州大地首先大见成效,又何来奢想造福全球,奉献后世?

今日域中,孔子已经成为市场热闹花俏的商业炒作对象;孔圣人好象近在眼前,其实还远在天边呢!从根本上说起,什么是儒家学说?或者说如何定义儒家学说?仍是学界无休无止,似乎永远争论不清的ABC。至于儒家学说裨益了中国,或是害苦了中国?对于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一体化、科技现代化以及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究竟是促进、相容还是对立?换言之,儒家学说在现世大有可用呢,略有可用呢,还是应该弃之若敝屣?人们居然可以得出种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而且大多理路驳杂,词意含混,一锅黏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