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论语·唐棣之华》探解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3日

《论语·子罕篇》最后一段“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且让我们先看看朱熹先生的解释:“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花之摇动也。而,语助也。此逸诗也,于六义属兴。上二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二句之辞耳。其所谓尔,亦不知其所指也。”这是朱熹对他所认为是“逸诗”的解释。既然说上二句无意义,缺又说唐棣是郁李,说花之摇动。既然说起下二句之辞,却又说不清尔字指什么?说了半天,等于没有解释。至于子曰以下的二句,朱熹的解释是“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之意。’”就是说“夫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仁远乎哉的意思。孔子这一段讲话,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对前四句不能作出解释,又如何能正确地去解释后二句呢?所以朱熹会牛首不对马尾的扯到上一篇的内容上去,真是乱弹琴。可能是朱熹自己也感到混不过去,只得请程子来帮忙。“程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但曰:‘夫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此言极有含蓄,意思深远。”同样程子也未能解释清楚,只是泛谈什么含蓄,深远等空词而已。不过朱熹总算说了实话,承认自己不知道尔字指什么。其实,这段话的关键还在于上二句,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大有意义。只有搞清楚上二句,才能顺理地解释出后面的词句。

那么,“唐棣之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且看《诗经·召南》有一首:“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这首诗是表达周平王之孙与齐庄公之女喜结联袂的颂歌。周平王是东周中兴的英明之君,平王之孙是未来王位的继嗣人,想必是位英俊少年,与齐侯之女结婚,可称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不谛二国之瑰宝与国粹也。我们先释诗中二句:“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言二者的结合犹如丝之安弦,丝弦调和象征着国家的团结与统一。现再看“何彼秾矣,唐棣之华”。这二句的解释:“二者的结合为何能使人感到有如此的璀璨与艳丽啊!原来正是由于二者的结合创造了东周王朝的复兴安定而受到人民欢迎的“唐棣之华”。也就是民族团结之花,国家统一之花,生活幸福之花,人民希望之花。

《诗经·小雅》也有一首:“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衮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的大意是说:兄弟团结,什么事都能办到,妻室和合,家庭就能幸福。反之,兄弟阋于墙,则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对诗的大致内容了解以后,再来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解释。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唐棣之华。团结、统一、幸福、希望之花,要想使其开得辉煌有精神值得称颂。”诗的内容是唤醒人们去爱护“唐棣之华”。《诗经》的二首诗,帮助我们基本上明白了“唐棣之华”的正确概念。

还有郭沫若先生曾经编写了以“棠棣之花”为名的历史剧,内容是讲聂政刺韩愧的故事。郭沫若先生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的文章中指出:“‘棠棣之花’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望合厌分是民国以来共同的希望,也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历代人的希望。……” “棠棣之花”与“唐棣之华”谐音,可见郭沫若先生用意之深,郭沫若先生之所以用“棠棣之花”作为剧本的名称,不就是希望观众能够联想到“唐棣之华”,联想到团结、统一、幸福、希望之花,能在中国早日重现,同时借故事内容影射:拥护统一,反对分裂。

现从另一角度解释“唐棣之华”字面直解。唐:就是指尧帝,帝尧也称陶唐氏,史称唐尧。故知唐就是指帝尧。是中国最早有记录可查的真正能为人民着想,也是最受人民尊敬最受孔子崇拜的圣贤君子。棣:就是附属于同根同系蔓延生命而万古不息的意思。华:就是精华、英华,表示最好最美。华也有花的含义,花也是美的意思,其实花就是植枝的精华。所以“唐棣之华”指的就是从帝尧同一根系蔓延而成的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唐棣之华”也是理想之花,是生命不息的象征,是延续了五千年仍盛开不衰的华夏民族传统精神的代名词。

举了以上几例,再来解释朱熹所谓的逸诗,似乎要明亮多多了吧!“唐棣之华”不是什么逸诗,是孔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话,《论语》里的“唐棣之华”,是指周文王继承发扬了帝尧的精神英华,创造了对人民施行仁政的礼治制度,从而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和平安定的繁荣盛世。“偏其反而”,是指如何忍心让其走向反面走向凋谢。“岂不尔思”,难道如今的社会现实没有触及你的思想灵魂吗?“室是远而”,有认为这是周王室的事与我们小百姓没关系距离远着呢?子日:“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接着说:“这是你们没有分析思考的缘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哪能说没有关系,还说远与不远的话呢?这就是《论语》典型的训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这与朱熹的解释郁李花随风摇动,想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孔子的政治观点是十分显明的,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热爱周文王对人民施行仁政的礼治制度,故而一再呼吁诸侯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要求诸侯克制自己的行为,恢复周文王制定的礼治制度并重新统一中国的要求,以期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明白了这一点,在读《论语》的时候,就会感到整部《四书》有血有肉,爱国热忱十分强烈。可惜朱熹先生未能看到《论语》的实质内容,未能看到《论语》所具有的政治性,未能看到孔子的政治观点,甚至未能看到孔子的爱国主义,这就无异抽去了整部《四书》的脊梁骨。所以通过朱熹对《四书》的注释,把《四书》糟蹋得不成样子,无血无肉,一潭死水,面目全非。把一部庄严活泼的《四书》变成一部无味的《死书》。

呜呼!这就是朱熹蓄意篡改《四书》,卖身投靠封建统治的罪证。而“唐棣之华”恰恰就是辨别真伪虚假的照妖镜、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