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之十二

时间:

地点:

七月六日下午三点,古籍所会议室继续举行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二讲,这也是本次《儒藏》学术周讲座的第五讲,即最后一讲。在这一讲中,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师生们的强烈要求,单纯先生改用座谈和提问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对哲学史中的困惑。

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师生们踊跃发言,激烈争论,大致问题如下:

1、问: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在哲学反思的过程中,如何理解理念和语言的关系?

答:语言是一种工具,是属于形而下的,是表达价值体系。如儒家里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是物质方面的问题,其语法的规则是死的东西,而其表达的信息则是价值理念的东西。另如禅宗里,大师与小和尚共同所看到的佛像,大师看到的是佛像背面的精神,而小和尚看到的是佛像。佛像是经验层面的东西,是普通的。而佛像背面的精神则是理念,是众生追求的核心。

2、问:语言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

答: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所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学上的意义,一种是哲学上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老人和孩子同讲一句话,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也许完全不一样。因为老人的话里蕴涵了智慧和人生的经验。所以,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语言的语意。

3、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可否当作本体,是形而下的东西?

答:对于希腊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中国人所说的“道”有道德之意,并且用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如道家女性哲学中将此就看的很远,他们经常涉及到水和岩石这两种东西。岩石是至刚之物,水是至柔之物,水冲击岩石,能够磨平它也能够滴水穿石,这就是道家的生命哲学。道家的道德是一种生成论,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不可讲的恒道才是本体的东西。而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些标准,则是理念的东西,是无穷尽的。

除此之外,师生们还提出了诸如“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如何定义一和二?修身养性哲学可不可以说是一种个人哲学?”等等问题,单先生都予以详细地解答。

在讲座临近尾声的时候,单先生还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哲学史上学术大家的典故和趣闻,让我们犹如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近五十年来哲学史上的点点滴滴,也更加深了我们对学术大家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