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十日下午三点,古籍所会议室迎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八讲,这也是本学期古籍所《儒藏》学术周的第一讲。本次学术周,古籍所邀请了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著名学者、四川大学古籍所客座教授单纯先生担任主讲。单先生本次学术周的讲座主题是有关中国哲学的几个问题。在本次讲座中,先生主要以散论的方式谈了冯友兰的哲学,并以冯友兰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
先生早年并非哲学专业出身,而是在学习和研究了英文、语言学、系统生态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诸多领域之后才开始转向哲学领域的,正是这一丰富的知识背景为其以后在哲学领域的诸多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先生看来,如果说他经历过系统的哲学训练的话,那么,无疑是从接触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开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据先生讲,接触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国外,他看到许多西方学者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看成是经典式的著作,而且认为是六十年来研究中国哲学不可取代的著作。冯着的这一学术魅力深深地触动了先生。使之逐渐接触、研究、思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借用张岱年先生的看法,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为著名的三位哲学家中,金岳霖的哲学是九西一中的,熊十力的哲学是九佛一西的,而冯友兰的哲学则是九中九西的,即可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中西之作。与以往的中国哲学史不同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在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哲学体系之后才作的,其以自己的哲学体系贯穿于其中,因而充满了哲学特有的灵气,这与史学家的哲学史是截然不同的,故可算做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冯着何以在西方具有经典式的地位?借用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的话言,如果说中国人因严复翻译《天演论》而知道西方哲学的话,那么,西方人就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而知道中国哲学。在单先生看来,由于冯友兰早年特殊的学术背景(冯友兰先生早期求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时的哥大是实用主义哲学与新实在论哲学的竞技场),冯着的意义就在于,其一,解决了西方当时两个主流哲学派别——实用意义与新实在论的对立。其二,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与心学的冲突。这些势同水火的观点在冯着及其哲学体系中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并得以融为一体。
接着,先生又论及了冯友兰哲学的其它一些问题。冯先生言哲学是一个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是提供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先生以毕生精力构筑了以“三史六书”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体系,在他看来,这是接着宋明理学讲下去的。实际上,这也是以空灵的知识论的方法来解释中国哲学史,并考察它的去向。至于为何许多海外当代的新儒家和大陆学者都对冯友兰的哲学采取排斥的态度,单先生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最后总结,单先生认为,考察历史,中国学问的进步就在于其开放的状态,不断地以新知识和方法来充实、完善自身。
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思维,风趣的语言,两个小时里,先生让我们感到了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