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下午三点半,古籍所会议室迎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六讲。本次讲座,古籍所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国际儒联学术委员郭沂先生担任主讲。郭沂先生是国际儒联为数不多的青年学者之一,其近年来运用出土文献就先秦儒学史、学术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出版有《孔子集语校补》、《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等高质量专着。郭先生本次讲座的题目是“帛书《要》篇研究”,这也是近期文献学、考古学与先秦儒学史、学术史领域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
先生的开场就让人感觉亲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先生讲,从事学术研究应重视文献功底,他硕士阶段就从孔子的有关文献入手,认为西汉前诸书中存在的有关孔子《论语》类文献基本上是可靠的。后转入《中庸》的学习与研究,并提出《中庸》部分为子思传孔子之言,而其它的部分则为子思所作。后又转入对《大学》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对曾子作《大学》的怀疑。关于《易传》,先生认为其文献的形成颇为复杂,而其中就有孔子以前的遗言,也有孔子所撰的内容。后来,又通过对出土的郭店楚简的研究,认为先秦的儒学文献如《大学》、《中庸》等似可进行重新的历史定位,这对于理清先秦儒学、先秦学术发展的脉络当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先生认为,在研究先秦学术史时,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相当重要。同时,先生也认为,在做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时,文献的功夫也不可忽视,只有对文献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认识,才能将历史的研究置于牢固的基础之上。可惜的是,文献功底的不足正是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有将对现实的关注与文献的功底结合起来,通过踏踏实实的问题研究才能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有所创建。
关于马王堆出土易传《要》篇,先生认为,其自出土以来就受到了学人高度的重视,因为其牵涉到了《易》与孔子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孔子作《易传》的悬案。自北宋欧阳修提出对于孔子修《易传》的怀疑以后,历代多有追随者,而亦有反之者,如著名学者金景芳先生。在出土的《要》篇当中,就记录了孔子晚而喜《易》的相关情况。迄今为至,有关《要》篇的释文总共有五篇(实际上有六篇),在前人释文的基础上,先生对其作了重新的考释与补充。通过对其结构、命名原则、思想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考察,先生对于《要》篇及先秦儒学史上的相关问题作了重新的解释与考察。
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中的很多问题先生并没有展开太多的阐述。但仅仅从其简要的论述中,已可窥见先生精湛的考据与义理结合之功,实让在场众师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在本次讲座开始之前,古籍所正式聘请先生为本所的客座教授,并由所长舒大刚教授颁发了聘书,先生愉快地接受了聘书,并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