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下午四点,古籍所会议室座无虚席,迎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本次学术讲座古籍所邀请了公共管理学院的贾顺先教授担任主讲,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专家,是我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
贾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略谈儒学的发展历程》。贾教授从儒学的产生入手,为我们大致理清了两千多年儒学的发展脉络。
首先,贾教授说了儒学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又是如何产生的。在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贾教授认为儒家学说明产生并非仅是孔子个人的天才创造,而是当时整个时代的产物,面对当时“分崩离析”“礼崩乐坏”,各种思想学说竟起主要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的,而儒家学说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需要的,主要解决的是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其研究的是人为什么为人,又如何为人。最高的理念就是“仁”。
其次,贾教授又大致理了两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脉络。战国以前,儒、墨同为显学,诸子之说绝少相淆。到了战国后期,则出现了诸子合流之势,《吕氏春秋》一书就是典型的代表。诸子之说的出现与并立是政治并立的结果,而秦的统一则为诸子之说的并立划上了句号。汉初实行黄老之说,而儒家学说亦借助焚后余籍及在世诸儒生得以再生。至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强盛,思想上的统一成为必须,于是“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孔孟学说,另一方面又融合了阴阳和法家之说,使儒学逐渐走向神秘化,并对儒学原先薄弱的一面进行了补充。到了魏晋,玄学诞生。其将儒、道融合,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思想学说。隋唐之时,为儒、释、道的鼎立时期。柳宗元的思想就具有典型性。而韩愈所提出的“道统之说”,对于以后儒家学说的复兴则是居功至伟。五代十国之世,政治的分裂带来思想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到了宋代,儒学的发展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吸收了道家的哲学理念“道”,同时,也吸收了佛教擅长的逻辑之学,从而使自身变得更加严密、完整。二程提出“天理说”,并将其定为儒家的最高理念,而朱熹之学更是博大精深,其既具有原创性,同时也是宋代理学的高峰。宋明之后,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日渐式微。而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却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并出现像朝鲜李退溪那样的大儒。
通过贾教授近两个小时的精心讲解,在场的师生对于儒学的发展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贾教授以迟暮之年,犹不忘提携后学,众师生无不为之感动,此治学之精神,亦为众师生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