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四点,在古籍所会议室举行了题为“我的治学之路”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古籍所《儒藏》学术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主讲人为曾枣庄教授。曾教授是古籍所前任所长,三苏研究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本次讲座先生主要为我们讲了五个问题,一、怎样确定研究方向。二、如何确定选题。三、研究要全面占有资料。四、问学之路,贵在坚持。五、文科生的自学问题。
针对第一点,先生认为,大多数人多会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刚入此途的青年学子而言更是如此,在这里,先生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谈了这个问题。先生认为,在他的治学历程中,有几个时间是比较重要的。在1972年以前,因机缘巧合,本欲投身文学却入史学,随之对思想史产生兴趣。1972年后,先生开始真正步入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由于当时的学术界及其它方面对于杜甫的评论有欠公允,于是先生开始认真研读杜甫,后多有创见,便有《杜甫在四川》一书的出版。至1975年,亦由于相同的原因,先生又转而对苏轼讲行研究,此一转型,基本上确立了先生一生的治学方向,后来,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扩展到苏洵、苏辙,进而又由此延伸到宋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时至今日,这些仍是先生治学的主要领域。到了1984年,先生进入古籍所并主持工作,其间主持了多项大型古籍整理工程,其中,尤以《全宋文》和《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为着。总结自己的治学经历,先生认为,研究方向的确定多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起始,对于杜甫、苏轼等个家的研究,皆是出于一种抱不平之心,由此,亦可看出先生唯真之学术品质。同时,他还谈到,对于个家的研究,最好先从年谱做起,年谱明方能掌握一家的基本情况,进而方可从事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至于如何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先生以为有三点应须注意。首先,要选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有兴趣方能深入钻研下去。其次,最好是选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先生以为,有争论的问题说明学术界的分岐还比较大,而这一问题的本身则有可能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这正有深入发掘的价值,再者,亦可利用别人的成果作为线索。最后,选题的大小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先生比较了选题大小的优劣,选小题目易出成果,但发掘前景不大,选大题目,则对作者本身素质要求较高,难度亦较大,但如有创建,则可获得较多学术反应,进而深入发掘,故先生还是比较认同稍大一些的选题。
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先生以为,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占有全面与否相当重要。这些资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关的诗文、传记、年谱等,这是最基本的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应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二,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包括研究的历史、研究的现状等。先生以为,这些也相当重要,如果对于这些不了解,则有可能重复研究,作无用功,而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先生还以为,在占有资料的同时,对于所占资料真为的考证也相当重要。
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先生认为,问学之道,贵在坚持。对于青年学子而言,题目选定之后,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难点,这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出现写不下去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要坚持不懈,继续下去,一旦坚持下去,则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先生以为,对于文科学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而言,自学相当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无疑具有好处,良好的家学可以使人具有良好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必要的和正确的指导,使其少走弯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家学和师学就必然能使人成功,这些只是青年学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条件而已,并不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更何况这些条件未必每一个人都会具有。因此,基本的、具体的成长路子还要靠年青学子自己来摸索、体会。
参加本次讲座的除古籍所的师生外,还有许多其它院系的研究生。整个讲座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后来,先生又针对师生们提出的个别问题作了具体解答。最后,先生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我们:“学贵坚持,只要能够多占有资料,辨别真伪,把握住方向,持之以恒,则成功之日必可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