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37讲

时间:

地点:

十一月二十三日下午三点,向以鲜老师为我们做了讲座。向老师寥寥数语勾勒出鲜明的孔墨二师形象,两家差异毕现。他又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层次分明,主旨了然。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一概念,即公元前600-300年,北纬30度一带,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而中国的墨子,就处于轴心时代。当时墨家也为显学,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然而秦以后,墨家几成绝学。历史对墨子是极不公平的。司马迁《史记》仅用24个字记述墨子:“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其中就有三个不确定的字——盖、或、或,这是中国正史里对墨子的唯一描述,其中还有三个模糊词。在此将儒墨进行比较,并不是做扬抑褒贬,只是觉得历史遗失了墨子。

一提到墨子,向老师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当一群文质彬彬的儒者,在相聚时一翻繁文缛节的寒暄之后,席地而坐就开始讨论周朝的各种典章制度,这个时候就象虚远的门豁然洞开,一个面目泥黑,面孔清臞,身形硬朗,脸上还带着阳光、风雨,或者是战火灼蚀的人就出现在门口,在他的身后跟着几个沉默的弟子,而且这些弟子是身怀绝技的人。这就是墨子。除此,他还身穿粗衣,足登草鞋,发因风雨磨蚀而稀少,目光慈爱却绝对的坚硬。在这里所做的比较,不是仅仅是孔子与墨子二人,更多的是两个学派。

儒墨二家,向老师用一白一黑代称。白与黑不仅是肤色的不同,也是社会地位的极大差距。儒墨虽同为士的阶层,而渊源有异。儒者是春秋的没落贵族,上仰文、武、周公之制;墨者由手工业者上升而来,遍尝人间疾苦。这样的身份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面容有着很大的差异。儒白墨黑极其形象做了说明。孔子所代表的儒者所给人的感觉是白皙的,温闻尔雅的,喜欢谈道理,他们的理想人物是周公,代表着一个崩溃的辉煌的梦想;而墨子代表着劳动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多少带有草根英雄的味道,他们一定是消瘦、黝黑、粗旷、质朴、长于行动,他们的理想人物是大禹。孔子也推崇大禹,但只是作为过去三代辉煌的英雄,泛泛而谈,而墨子把大禹融入了血液之中,明确提出不行禹之道不足为墨。

孔子和墨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学者。孔子是艺术家,具有诗人气质,喜弦歌,擅利礼乐,有诗性智慧;墨子是位学者,有科学家的修养,精通物理,工于制造,有科学思维。墨家重视逻辑思辩和推理能力,重视界说即对概念的定义。比如,宇,域歇也,也就是物体运动的过程,它把时间和空间融合起来了。墨家善守御,研究出不少“高科技”产品投入战争防御工事中。他们还策划出古代攻城十二法,技过鲁班。墨家还阻止了四次大国攻打小国的战争,不求回报。英国学者甚至提出,中国失掉了墨子,从而于科学革命失之交臂。

孔子是漫游家,而墨子是苦行僧。孔子周游列国富有行为艺术特征,于各处采风、考察民情。墨子是行色冲冲、济世救人的行动者。墨子的学问很难为世人所追崇、模仿。庄子有言,墨子之学简而难征。墨子其身也 其行也薄。这样的墨子如同印度的甘地、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象苦行僧,是素食主义者,且热爱劳动。

孔子为万世师表,墨子乃当代大佬。墨子真诚而又智慧,勇敢而又宁静,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家是半军事化的学术团体。自家法令甚至高于国家法律,国家偶尔还会发外开恩,墨者必须杀人偿命。儒家好为人师,教化世人;墨家行侠仗义,是后世侠者前生。墨家的大佬带有现在所说的黑社会的性质,这半军事化的学术团体的首领被称为钜子,手持钜子令,一应墨者对其绝对服从,以义为先,兼爱、非攻。李白《侠客行》似为墨者写照,代侠者言。

时间所限,向老师简要谈了这么几点,给听者带来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