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31讲

时间:

地点:

五月十五日下午三点,古籍所顺利举办了儒藏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即将毕业的博士金生杨老师做了讲演,详实的史料与合理的分析,谱写了一曲简略的巴蜀易学史;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学习心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汉学师承记”。讲座分五部分进行:

金老师开篇对巴、蜀二字,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巴、蜀处西南,坤位,《易经.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干》、《坤》二卦《大象传》被清华大学用来作为校训。巴、蜀属盆地形,其间山、水错置,“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给人以遐思的舞台。“巴”义为“蛇”,“蜀”义为“蚕”,“蚕”指蜀地的蚕丛时代。“蛇”、“蚕”都为虫,亦即是“龙”。巴、蜀二字皆为半包围结构,表示“龙”被束缚在盆地之中,故为“潜龙”。《干》“初九曰:潜龙勿用”。 巴、蜀二字的上半部分为“目”,睁目于外,可谓千里眼,眼光深远。《华阳国志》载蜀有纵目人;三星堆出土文物里的青铜人像,眼睛突出在眼眶外,都寓意着巴、蜀人有着开阔的眼界。巴、蜀地处盆地,本为困境,“龙游浅滩遭虾戏”,巴、蜀人眼光长远,富有积淀,但在蜀地难有作为,不过走出四川便会一鸣惊人!

接着金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易学历程。在本科的时候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其中的两门选修科对他有重要意义——甲骨文,对商周占卜文化有了了解;民俗学,老师多讲术数,促使对《周易》的学习与关注。后被保送至川大古籍所就读,在舒大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儒学学习。看了朱伯昆先生的《易学哲学史》,收获颇多。当时舒老师编纂《三苏全书》,指导他研究三苏易学,这就造就了后来的《〈苏氏易传〉研究》一书。2001年从教后,金老师继续从事易学的研究。2004年再次到古籍所学习,选择了“宋代巴蜀易学”作为研究对象,近来也渐出成果。

进入正题,金老师简略勾画了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和整体概貌。共分七个时期进行叙述:一、传说时期。制八卦的伏羲就是蜀人,而夏《连山》、《尚书.洪范》为蜀人大禹所作,六十四卦为大禹所重。先秦时期巴蜀即有易学,其学可由两处传来——秦与楚地。秦罪人多迁谪入蜀。史载吕不韦迁蜀,门客随入,可能带来了易学。楚地易学兴盛,鳖灵溯江而上,在蜀地建立开明王朝。扬雄的祖先也从楚地而来,而雄为蜀地易学大家。二、两汉三国时巴蜀易学的兴起与初步繁荣。文翁化蜀,谴司马相如等人入长安学习七经。巴蜀之学比于齐鲁。有赵宾、严遵、扬雄、任安、诸葛亮等易学家,易学初显繁荣。三、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巴蜀易学的初步发展。人道蜀人好乱——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并非蜀人好乱,不得已罢了。在南北对峙的夹缝中,蜀地常为交锋之处,即使为乱,也并非全然蜀人作乱。这一时期易学持续发展,范长升于青城山治《易》,王长文着《通玄经》,卫元嵩着《元包经》,何妥兼通郑玄、王弼易学,李鼎祚集汉唐象数易说,编纂《周易集解》,袁天刚则为一代术数易学大家,蜀地佛、道二教之徒也争相论《易》,蔚为大观。四、两宋巴蜀易学繁荣期。经过隋唐、五代的积淀,蜀石经的刻行,蜀地文化更加繁荣,易学也十分兴盛。此时蜀地有122位易学家,146部易学著作,13个易学学派,9个易学世家。上面的数据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四川易学的发达。这一时期易学在义理、象数、义理象数融合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义理易学方面,用儒理释《周易》,去除佛、道二家思想。三苏易学融合三教,终归儒学,为巴蜀独立改造玄学易学的典范。谯定等人继承发展程颐易学,用儒家思想阐释《易》理,贡献很大。象数派用图书释《易》,据说陈抟即为四川安岳人,张行成、杜可大等人使几成绝学的邵雍象数易学发扬光大。杨甲用汇编《易图》,传播图书易学。朱熹融合象数与易理,对巴蜀易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蜀人阳枋、魏了翁等人除了继承朱熹易学外,还多有创新。阳枋还特别注重于日用行常间悟《易》解《易》。李杞为宋代巴蜀以史论《易》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引史解《易》,还分析了其此种解《易》方法的合理性,并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论说。李焘、税与权等人恢复《古易》,成为宋代巴蜀《古易》学的代表。陈渐、郭元亨、章察、苏询、张行成、张演、胡次和等人则是宋代巴蜀阐释发扬《太玄》学的典型代表。五、元明时期,巴蜀易学的进一步发展;六、清代巴蜀易学的衰变。宋元之际,四川残破不堪。明清之际,张献忠乱蜀,南明政权抗清,三藩为乱,蜀地长久不安,人丁凋零。湖广填四川,人口有了,但文化并未恢复,巴蜀易学难昌。元代有成就巴蜀易学家的是侨居在外的蜀人,如王申之、赵采、黄泽等。明杨慎、来知德承汉唐象数易学,并有了新的发展。元明时期,巴蜀易学仍有着突出成就。清代时,巴蜀易学家、易学著述甚至比宋代还多,但闻名于世的却少得可怜,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清《四库全书》未录有蜀人易学著作,稍有名气的清代巴蜀易学家只有李开先、胡世安、廖平等少数几人。有意思的是,清代巴蜀出现了郑寿全、唐宗海等医易学家。七、民国以来,巴蜀易学走上了新生之路,出现了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用史学方法阐释《周易》内涵,又有袁庭栋《周易初阶》、谢祥荣《周易见龙》、唐明邦《邵雍评传》等。

巴蜀易学特色显著。(1)巴蜀易学兴盛,四川双流学者刘咸炘甚至说:“易学在蜀,如诗之有唐。”(2)蜀人喜拟《易》,有扬雄的《太玄》、王长文的《通玄经》,卫元嵩《元包经》等拟《易》著作,还有许多学者专门对这类拟《易》著作进行研究,南宋张行成是其中最为成就的一位。(3)象数易学很发达,严遵、扬雄、范长升、李鼎祚、谯定、黄泽、来知德等学者前后相继。(4)蜀人喜好深沉之思,乐于创新,于哲学、佛道、历史、兵法之中参悟《易》理,甚至开创用马克思主义来解说《周易》,于生活之中时时处处思索着《易》理、《易》义。(5)尊重古学,重视传统易学。蜀人喜好象数易学长久不变,来知德的象数易学著作《周易集注》出世,甚至被惊为天书,其实,只是蜀从不放弃传统易学而已。(6)蜀地易学集杂为醇,而归宗于儒。三苏易学就是会通三教,终归儒流的代表。(7)蜀人重视象术易学也重视易理,融通二者。(8)巴蜀易学重视玄学,讲求融会《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