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日下午四点,古籍所顺利举办了儒藏系列讲座第三十讲,因为有博士生在做开题报告,所以耽搁了几分钟。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吴洪泽老师。吴老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研究,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有着太多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的讲演,给我们很多启发。
就这次讲座的题目舒老师和吴老师还起了小小的争论,它是否是一个学术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甲骨、青铜器、石经、木片、铅字直到计算机存储,文字载体的改进,书写方式也相映的变化,刀刻、手抄、活字印刷到计算机编辑,知识的传播随之加快,文化也得以普及化。而在古籍文献的整理中,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整理的进程。在编辑、排版、校对、审查方面,计算机程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资料的检索,数据的统计、处理,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效率。
古籍所92年就开始用计算机整理古籍,而吴老师在当时就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知识,但用计算机整理古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当时吴老师用的是方正系统,编成了《诸子集成》、《中华大典》等书,总结出一些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古籍所里人力、财力的不足,在用计算机处理古籍文献上,还停留在应用现行如件服务与古籍整理上。和研发相比,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熟练运用各种软件,整和、开发软件的各种潜能。
计算机在整理古籍的应用中,首先是查资料。《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最熟悉的书籍,而整理成软件的电子书,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方便。吴老师做了一下统计,《四库全书》的错误率仅有1/10000,这么高的准确率十分难得。错误率虽小,但也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不便,比如在索引资料的时候,有些资料找不到,可能因为你索引那个字或者词是经过造字处理了的,索引的时候没有那个编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数据统计也可能不准确。所以我们在用这类软件之前应该找出原书跟它进行对照,确定准确率相当高时才能使用。在网上查找资料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一个词条输入,回车后马上出现非常多的相关信息。但是,吴老师提醒我们,对于网上的资料不要迷信。有一次他在使用网上资料时,有发现,一个名叫王元照的人,写成了王照元。所以在应用这些资料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审核。而且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其他的一些软件的应用也都要注意类似的问题。
在文件编辑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系统常常出现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从而造成很多检索、统计、编辑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前面所述的经过造字处理的字,基本上是无法在不同的系统中转换,而图文混排的文件更是难与处理。吴老师近来常使用新方正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和其它多中系统达到良好的兼容。方正是专业的出版系统,在制版方便有着很大的优势。在它里面图象可以直接转化成pdf格式,有着全盘查找功能和更快的速度。吴老师在编辑全宋文目录的时候,最开始通过录入、编辑、排版等工序花了两天时间才弄完一册。经过不段的探索,在dos系统下编程,省去了录入、排版的工作,可以在一分钟之类做完一册书的目录。而切准确率很高,根本不用校对。回映着吴老师前面的一句话,计算机软件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一个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软件的头脑下。
尽管如此,计算机古籍整理还是有着很多困难及待解决。异体字、繁简字、造字的存在,在不同系统之间的转换就很成问题,这样的转化错误率很高,给古籍整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大做大型项目的时候,就需要团体成员之间各施其职、通力合作,在校对、审稿、制作方面,三校三审,严格把关。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给整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北大的一位古籍整理者引用可《诗经》里的一句话贴切的形容古籍整理工作的情况:“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吴老师的讲演结束后,同学们积极的提问请教。舒大刚老师还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计算机的普及是近几年的事情。在舒老师读博士的时候,理科的同学已经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了,原本要几天才能算出结果的题,通过计算机可以很快解决。当时舒老师就期盼,文科学生也能同样的运用计算机提高科研的速度,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计算机遍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与现代高科技看似无关的传统古籍整理也依赖着计算机,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它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古籍整理成果出炉的进程。做学问离不开计算机,成果的发表更离不开它。但是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还有困难急需克服,有难题必须面对,未来的路,期盼青年一代继续努力的走。舒老师对后备学者寄予厚望。
记得上学期去听了一堂计算机课,那位老师说到,她是地地道道的计算机科班出生的,但是要给历史系、中文系等文科专业的写计算机程序,她还是做不好,因为她不懂传统文化的知识,不知道该怎样弄才能做好,就想古籍整理的一下程序,我想她是万万做不来的。她说到,应该学习过传统文化的人,然后研究计算机,才能写好这类应用程序。我想,她说得很有道理。古籍整理与当下的一些社会科学不同,文字、文化的不通让它们产生隔阂,而微软等大型公司所面想的用户大都不是从事古籍整理的,他们不会在这方面做研发。这些工作必须从事古籍整理的人员自行摸索。不过微软等公司的软件中,蕴涵了非常多的潜能,通过对各个不同系统功能的整和,潜力的开发,使得古籍整理工作更为有效的进行。正如舒老师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多的工作有待后辈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