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25讲

时间:

地点:

2006年11月24日16时,四川大学古籍所古籍所曾枣庄教授在川大古籍所,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从史体看文学史编法》的演讲,这是川大古籍所举办的儒藏学术系列讲座的第二十五讲。

在讲座的开始阶段,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对曾枣庄先生的学术生涯做了简单的回顾,并谈了他与曾先生交往中的一些趣事,使听众对曾先生的人格魅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曾枣庄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观一直是与礼乐教化相联系的泛文学观,魏晋文笔之分后,直至《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才比较清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

曾先生独具慧眼地看到,我们目前常用的以时间为经、作家作品为纬的文学史书写体例,事实上与中国传统的史体是息息相关的,是中国史书传统体例编年体、纪传体以及后出的纪事本末体在文学史上的应用,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学史在体例上的沿袭关系。

同时,曾先生还探讨了科举考试与文体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文体发展有自身规律,影响因素有很多,并非是科举考试所能够左右的。散文文体是宋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之一,但骈文的发展并非因此而受到遏制,相反的,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