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讲座第22讲——中国书院的古与今

时间:

地点:

11月25日,四川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胡昭曦教授莅临川大古籍所,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书院的古与今》的著名演讲。胡老的演讲主要是从历史上的书院、当今的书院、古今书院的续接发展、几点认识四个方面阐述中国书院的古与今的。

胡老热情、谦逊的开场白后,明确的提出了他之所以作此演讲的目的:一是针对目前振兴国学,宏扬国学的热潮,兴办书院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因此,以研究儒藏,恢宏儒学为己任的古籍所师生,是有必要和理由关注中国书院的研究、发展的过去和现状的。二是所内师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学术、学案、著作等,而古代的书院与这些研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书院的发掘、开拓、研究对大家是有帮助的。三是川大正在准备重建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他自己虽然不是专门做书院研究的,但是愿意为此多做贡献,以有助于儒藏研究工作和学校的建设。

对书院一词的界定,胡老说:“我所说的书院只包括大陆而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那部分;主要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而非所有的书院。中国书院的‘古’,指的是晚清改制前的书院(最早的书院距离现在大约有1200年左右),‘今’是改制后的书院。”对于目前的书院,胡老认为:现在的研究趋势是方兴未艾,但是其状态却十分复杂。

一 历史上的书院

目前学术界对书院的定义,一般认为指的是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简单讲就是“聚徒授学”,并非某一名人读过书的地方,这些机构不仅要有老师,也该有学生。二是认为仅指中国的一种教育、文化组织。三是书院制度下的书院(包括从书院产生到晚清辛亥革命时期),包括在书院史研究的范围内。他本人主要讨论书院的第三种情况。“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中,开始设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但这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收集、整理与收藏的机构,与现在意义的书院不同。唐代也有一些私人读书的地方被称为书院的,如四川就有张九宗书院。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院,真正出现“聚徒授学”的真实意义上的书院是后唐时期(即公元940年左右)。所以,胡老认为:书院在唐代已经有了,但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是在五代后唐时期。

中国书院从其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唐至五代时期,是它的肇始期,书院并未成型,规模也比较小。有宋时期,是它的成型阶段。北宋已经形成了书院的制度,南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专门的书院制度,书院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元代书院在缓慢的向前发展,开始有了官办的书院。明代官、私书院并存,互相促进,尽管曾经有过被取缔,但总的还是得到大力发展。清代书院在康熙、雍正朝,开始受到重视,此后得以普遍的发展,它的数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的数量都多。从光绪24年的书院改制到辛亥革命时期,是它走向了消亡的时期。不过,在改制后的相当时间内,书院依然存在,如民国时期,马一浮还在乐山主持“复性书院”就是明证。

书院在改制前,中国书院的数量据《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的统计,有6621所。实际数量,应该大于此数目。四川的书院据前说,有487所,胡老的统计是692所,这都不是完全统计,实际数目理当大于是。清代的书院,可以说是相当普及,“无所不在”了。有人甚至认为它已经平民化,有如现在的小学。四川的书院,在清代是较多的,据《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的统计和胡老的统计,它都是排在第二位。

在书院的主要事业与人员方面,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书院的事业有教学、藏书、祭祀三种职能。其中教学是书院的最重要的功能,教的内容以儒家的典籍为主。书院既是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心,也是某一些学派的发源地。一般书院都有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四川的尊经书院条规,就是书院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条规之一。凡是县级以上的书院,都有一定的章程,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制度。大凡书院都有藏书,其来源有政府赏赐的,有私人捐赠的,有自己刻印的。而且书院都有专门的藏书地。所有的书院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圣、先贤、先师。元明之后,开始祭祀奎星和文昌帝君,因为在科举时代,士人认为二神掌管着文化教育,考取恩科是需要这两个神仙的帮助的,故当时刻祭奠。当然这一系列的祭祀,主要目的是让生徒们像先圣、先贤、先师们那样去读书,取做事。二是书院的建筑特点。它包括讲堂、斋室、祠堂、书楼和行政、后勤用房五部分。三是书院的管理系统分为行政、业务、生员或生徒管理三个系统。书院的主要首脑叫山长。其下又有级别低一些的主讲、堂长、训导等, 其职事是帮助完成教学任务。又有监院,他是实际上的书院行政负责人。其下有副监院,负责帮助他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另外,还有专门的号房和勤杂工。生员的自理上,有专门负责的斋长。另外,还有专门负责寝室纪律的司纠等。书院在招收生员时,一般没有年岁限制,学制年限也不确定。书院一般等级愈底,学制年限的时间就愈短一些。

在书院的管理体制与等级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书院先是民办的为多,从元朝开始,官办的书院数量开始增加。逐渐,官办的书院占据了优势,一般官办的质量也比民办的要高些。因为官办书院不仅经费来源有保障,而且在延请山长、教习方面也占据更多的优势。后期的书院大多官学化,但是官学化的书院不等于官学,只是书院在办学形式、方向上比官学有更多的自由。它同官学最大区别是没有进入国家办学体制。二是书院也有等级之分,这在清代最为明显。清代的书院分为省、道、府、州、县、乡六个等级。虽然分了等级,但省的学术水平不一定就高于道的,州的水平不一定就高于县的水平。比如改制时,有的县书院被改做高中,有的州书院却改为小学。有时同一个书院,一部分归并入中学,一部分归并入的却是大学。比如,锦江书院在改制的时候就是这样。书院与现在的大学也有不小的联系,现在的一些著名大学,它的前身就是书院。比如浙江大学一部分源于“求实书院,湖南大学也有部分源于岳麓书院,四川大学也有一部分源于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

二 当今的书院

20世纪以来,香港、台湾的书院还在继续发展。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有“逸夫书院”等几个大书院。大陆曾经一度消灭了书院,80年代后,一少部分书院又开始了恢复,如“岳麓书院”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书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是以科学研究和教学为主的书院,不仅有专门的老师、学生,还可以颁发学历文凭,甚至有的还有博士点(岳麓书院就是其中一例),而且经费来源也很固定。二是大学办的综合型书院,如上海的复旦大学,把新生分成42个班级,以四种颜色的衣服来区分其所属的书院。学校规定书院不分专业,进行一年不带文、理性质的基础教育。每个书院有自己的院徽,有庞大的教师指导团,对学生进行人格感染和学科指引。宗旨在于“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三是民办书院,如山西就有个新世纪书院,实施的是一条龙的教育。不仅有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而且还能对符合要求的学生颁发文凭。四是非学历类型的书院,比如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的书法、绘画、表演等教学机构和团体。现在,以书院冠名的单位和组织是越来越多,如有销售图书、钓鱼、游泳为目的集体或个人,有网络图书信息组织,有文物保护和纪念性质的单位,甚至还有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