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幼田先生讲座中

讲座现场
2008年12曰1日,原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四川大学古籍所客座教授谢幼田老师在研究生院3-133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这也是儒藏论坛系列讲座的第四十八讲。讲座的主题是《大学》之道——先秦儒家政治学。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的有兴趣,来听讲座的同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院,很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很关注这个课题,希望来听听谢幼田老师是如何重新解读《大学》这部儒家的经典著作。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波折依然延续不断呢?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谢老师开始了这次讲座。谢幼田老师认为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延续不断,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精神依据一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发展。而《大学》中所包涵的孟子、荀子思想的《大学》之道,正是原因之所在。这也是本次讲座的中心议题。
一、中西政治文化之别
进入近代,西学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一代代学人都在努力探求中西文化之别,希望通过比较来找寻改良中国文化的钥匙。
西方政治文化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一种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一种摇摆。这种特征从西方的古典时代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文化中就体现了出来。
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则集中体现在《大学》这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在《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条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国家观念的形成
谢幼田老师认为在战国后期以前,古代中国只有文化上的"天下"观,而无明显的国家意识。到了战国后期,儒家的荀子、法家、纵横家才渐渐提出"国家"的观念。商周时期,国家观、民族观都比较淡薄,而文化上"天下"观的认同是这一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有了国家观,也才有了《大学》这部著作。
三、大学之道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就容易摇摆。《大学》继承发展了商周时代的文化传统,开始形成儒家自己的政治学说。以"格物"为起点,坚持德性的涵养,以礼制为核心,以"尊德性"和"道问学"为学术的两翼,运用将心比心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洁矩之道"来约束君主,从而建立起先秦儒家政治学的体系。
四、治国平天下之道
对于这一部分,谢幼田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以此来启发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对未来的政治文化的建设,从内来讲,应该坚持《大学》中原有的德性教育和人格涵养。从外来讲,传统文化虽有礼制的约束,但仍不够,需要借鉴、吸收西方的民主、法制等元素来改造,从而完善中国的政治文化。
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谢幼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且富有发散性、启发性的讲座,还解答了不少同学的疑惑。同学们则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他们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