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8/49/B7/1D785AE9BE49F3E619227058DA0_AE74F07F_1DA8.jpg?e=.jpg)
2008年11月22日晚,研究生院1-102教室热闹非常,座无虚席。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早早的来到这里,来聆听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题为"孔学要义"的讲座。
宋志明教授从回顾孔学研究史,开始了当天的讲座。对于孔学研究的历史,宋志明教授以人们对孔学的态度为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过去曾经有过"神圣化"孔学和"妖魔化"孔学的历史时期,而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理性化"研究孔学的时代。
如何理解孔学之"要义"呢?宋志明将整场讲座的内容概括为"两个转折"、"三个要点"和"一幅蓝图"。
"两个转折"主要是指孔子在哲学史上对老子之学的两个重要的发展。
第一个转折是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天道"转向了"人道"。"天道"观念最早是由老子提出并作了详尽阐述,但老子并不重视"人道"。孔子在基本承袭老子"天道"观的继承上上,又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人道"上面去。他特别重视"道"对于人的意义,并且从"道" 的角度提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道本体在人生中的贯彻就是"德"。"德"的本体意涵就是"仁"。而"仁"通过"礼"得以落实。这样孔子的人道学"道——德——仁——礼"的框架也就建立起来了。对于天命观念,孔子没有明确地予以否定。而是采取了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态度。
第二个转折是孔学涉足知识论领域,由"无知之行"转向"有知之行"。在重视"行"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是一致的,不过孔子所说的"行",不再是"无知之行",而是"有知之行",是自觉的"行"。人既是人道的认识者,又是人道的实践者。孔子拓展了中国哲学的论域,开启了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自从孔子开启了知行关系这个话题之后,这个话题便成了此后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孔学的三个要点是"礼"、"仁"和"中庸"。
孔子人道学的具体内容是礼学和仁学。礼学和仁学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群体性而展开的。礼是外在的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规范,仁是内在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这是孔子对所处时代进行深刻反思之后,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思维成果。
仁和礼的最佳配合状态就是中庸。 孔子找到的第一种表达中庸的方式是"叩其两端"。 孔子找到的第二种表达中庸的方式是"而不"句式。 孔子的后学撰写《易传》,采用解释《易经》卦象、卦辞、爻辞的办法,进一步发展中庸的思想方法,提出"唯变所适"、"刚柔相济"、"氤氲交感"等观点。
孔学还为中国人勾勒出一副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就是大同之世。宋志明教授认为大同观念是孔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同"就是孔学设计的社会建构,是孔学富有诗意的社会理想。
宋志明教授的整场讲座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并时时注意启发同学们的思考。讲座结束前,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宋老师都一一给予解答。
最后,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儒藏主编舒大刚教授对整场讲座作了简要的总结,并表达了自己对听众的一些期望。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