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46讲

时间:

地点: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舒大刚老师通过引用、介绍这段《汉书·艺文志》中对儒家的经典定义开始了2008年11月18日下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3-231教室的讲座。这也是儒藏论坛系列讲座的第46讲。舒老师这次讲座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儒学研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两个"世纪之交"在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变革。儒学在这剧烈动荡的历史变革中,也自然成为人们所激烈争论的焦点。"尊孔"、"反孔"、"批孔"、"评孔"、"学孔"、"扬孔"的声音和观点交替出现,至今都没有真正平息。舒老师此次讲座正是希望着眼于这两个时间段,来为同学们回顾并展望世纪之交的儒学研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场场灾难、一次次变革,儒家和孔子,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何反思儒家在历史中的作用?如何重新确立儒家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不同的学者、派别都有各自的观点,争论此起彼伏,观点层出不穷。

学术思想上的争论也必然波及当时的教育体制。从清末的"癸卯学制"到"壬寅学制",儒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逐渐的被淡出学校教育之中。但于此同时,仍然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在努力的坚持着传统的儒学教育。舒老师就特别为同学们介绍了当时儒学教育搞的比较好的"三大国学学校":

1. 四川国学院 1910-1931

2. 清华国学院 1925-1928

3. 无锡国学专科学校 1920-1949

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坚持儒学的教育与研究,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更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正是他们的努力让儒学虽然饱经历史的风霜洗礼,依然代代相传,延续不已。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儒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期。文革的发生、8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大讨论以及近些年来的"国学热",儒学从跌入谷底到被人们所重新认识、重获发展,儒学开始回归人们的内心。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人们重新反思了过去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人们在远离儒学许久之后,重又开始回忆起儒学的温馨,重又发现了儒学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

文革中的批林批孔,80年代关于"中西之辩"的文化大讨论,以及第二代、第三代新儒家学者为恢复儒学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舒老师对这其间儒学研究中的这些重要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帮助同学们理清了世纪之交儒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在对近现代儒学历史的回顾中,舒老师满怀热情的启发着同学们的思考。叙往事,知来者。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舒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众多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比如"儒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意"、"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满怀着对同学们的期盼,舒老师结束了这次讲座,而同学们则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舒老师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