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号下午三点,谢幼田教授再次做客川大古籍所儒藏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上个学期,谢老曾对“儒学在两汉”这个问题作了两场专题讲座,分别是“两汉思想”和“两汉得失”。本次,谢老的题目为“儒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来近期谢老身体不适,但他仍然带病开讲,他的精神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感动。
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为本次讲座作了开场致词,他对儒学的传统与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勾描,希望我们的儒藏系列讲座能够对儒学的恢复与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介绍谢老在海外二十余年,其对中西文化,对儒学有着非常精深的了解和研究。他对学术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川大的支持和对川大同学们深深的期望,使他虽作为古籍所的特聘教授,但对所享受的待遇是否优厚却并不计较,仍然潜心学术研究,教诲后学。
在本次讲座中,谢老认为研究儒学的根本,就是要研究民族精神,研究内圣外王层面下所突现出的精神本体。为此,他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解析: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环境
谢老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环境都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并列,看不出彼此影响的痕迹,黄河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孤立发展。正是由于文化孤立状态的存在,使近代中国在研究中国文化起源的时候一开始就错误的采用了西方的研究手段。西方的伦理是依附于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中世纪以前的民都是由神所统治,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这个源头不同,中国一开始是重农的,重民的,中国崇尚敬天保民,民的地位由殷商到周逐渐提高,孔子曰:“吾从周!”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周代,并通过孔子流传,进而确立起其价值系统的核心:亲亲。使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现实。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性格
孔子一开始就确立了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推及到一切,主张要仁、义、信,首先亲亲,爱自己的家人,再兼爱其他的人。这和欧洲古代重“神”而不重“人”是背道而驰的;也和佛家否定现实,把生活当作一种苦,把世界当作空背道而驰。孔子讲现实,讲爱有差等。墨家也讲爱,但他们讲泛爱,爱无差等,范围又过大。
孟子确立了以“人心”为中心,讲心性善,要相信自己的善性,中国的国家制度就建立在每个人的善心之上。中国古代提倡社会道德,“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由此确立起天有德的基本思想。人有善心,天地日月又有人之德,这便产生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第一思想中心便为“无私”。
中国的文化是介于印度和西方之间,其保留了某些欲望而又有所克制,这种克制非法律意义上的克制,而是以中国化的天伦之乐来克制,核心就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
三研究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法问题
在本部分谢老从如何把握中庸,追求先儒人格和加强对通俗文化研究着手,强调要以直觉的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要把世界,把人都当作整体来看待。以直觉来体验自己的善性,恢复民族精神,唤醒自己的道德本性。加强对通俗文化研究,就是要力求让儒家的价值系统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价值选择,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价值系统,无意识的社会表现。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
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里,同学们赞许不断,谢老充满激情的讲演更让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讲座结束以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个别请教,讲座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