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现场
9月19号,由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儒藏系列讲座拉开帏幕,下午两点半,本学期的第一次讲座开讲,这次讲座也是儒藏系列讲座的第四十三讲。
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钟肇鹏教授主讲,题目为“古籍整理的问题”。钟肇鹏教授1925年出生于成都,1948年从本校中文系毕业,195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会理事。从事道教及谶纬学的研究工作,着有《孔子研究》、《王充年谱》、《中国道教史》、《桓谭评传》、《春秋繁露校释》、《管子简释》、《中国哲学范畴丛刊》等,主持编辑了《道藏提要》、《新编道藏目录》。
虽然年过八旬,但钟老仍然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本次讲座中,钟老为喜欢古籍的同学们深入浅出的解析了古籍整理中的一些常识、整理者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古籍整理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应注意的问题。
钟老向同学们讲解古籍整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整理古籍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校刊学、目录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本功必不可少,在整理过程中要以明义理为重,要理解其中的大义。如《易》、《老子》、《论语》这些经典著作,历代对之注解之书很多,如何在整理过程中明了是非、去粗取精,如何回到那个年代去理解这些著作所体现的本原的大义,这都是古籍整理中的难点。
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再加工,因而后人的著作总会有胜过前人的地方。钟老以徐干学的《读礼通考》、秦蕙田的《五礼通考》和林昌彝的《三礼通释》为例具体分析了三本书因成书时间的先后而体现出来的差别。
钟老的讲座使在座的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益。而对于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同学们,钟老的讲座无疑是指明了今后的治学门径与方法。在答疑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儒藏编例问题,钟老认为,《四库全书》便是以儒为主,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儒藏”,那么,现今编篡的《儒藏》如果仍然按照经、史、子、集来分类,那就没有意义了,川大古籍所舒大刚教授独辟蹊径,自创“三藏二十四目”著录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个首创是一个亮点,时间最终会给这种分法以最公正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