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42讲

时间:

地点:

4月25日下午三点,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拉开帷幕,此次讲座由黄开国教授主讲“廖平与经学的终结”。黄开国原供职于四川省社科院,后在杭州师范学院经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现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川大“儒藏”学术委员,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廖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带有近代文化色彩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打上近代烙印的近代经学大师,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经学家,也是一个近代的思想家,是一个借经学形式来表现近代特定思想的思想家。”黄认为,在给廖平学术定位时,不能片面的认定廖平就是一个今文经学家或是一个哲学家,而应该全面的来看待廖平,这其中,廖平的经学六变将是一个主要的学术探讨点。

后人评论廖平的经学,常常以廖平经学的前三变围绕着分析《王制》与《周礼》立论,后三变引进《诗》、《易》,而将廖平的经学六变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二个阶段。黄认为:总体上说,廖平的经学六变的确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但这二个阶段应划分为对经学史研究的经学第一变,与其经学理论建构的经学后五变。如再进一步划分,则又可以把经学后五变划分为经学第二、三变的人学阶段,与经学四、五、六变的天学阶段这样两级,从而,廖平的经学六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经学第二变与第四变是两个关键点,经学第二变标志着廖平经学由史向论的转变,经学第四变标志着廖平经学理论建构由现实向空幻的转化。

在探讨廖平经学六变的逻辑时,黄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廖平经学理论的孔经人学向孔经天学发展的必然逻辑进程、廖平经学史研究与经学理论研究存在明显差别。

“廖平经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其成就和价值在史,不在论。”廖平的经学史研究,有两大突出的贡献:第一,提出了平分今古之论,解决了如何区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个经学史上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第二,抑古之论的巨大社会影响,其直接促成了康有为着成《新学伪经考》,借对古文经学的否定,发起了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批判。

对于廖平的经学理论,因其不合历史潮流而得不到社会承认,却从反面体现了中国两千年来经学的终结。在经学理论的建构中,廖平把古今中西的各种著作、甚至连资产阶级的新学和传入的西学著作都纳入经学。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融合,乃是近代社会的历史产物,因此,从理论内容而言,廖平的经学与传统经学有根本不同,而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近代思想理论。用古今中西的各种学说打破经学的界限,改造经学意义上的孔子和六经,批评历史上的经学派别,这一切都意味着对经学的否定。

在讲座的最后,黄开国教授简要介绍了廖平经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并耐心而细致的回答了多位同学的提问,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