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十讲——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与《论语》
2010年12月14日晚上六点半,吉林大学吕文郁教授在研究生院3-123教室为同学们带来“先秦诸子十讲”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与《论语》。这也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68讲。
吕教授首先对上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补充,简要向同学们介绍了先秦诸子著作从西汉至今的存佚状况。根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西汉时诸子百家的著作主要有190余种,其中确定属于先秦时期的则有大约110种。而到唐朝时,这些著作只剩汉朝时四分之一,其中大约四分之三都因各种原因亡佚了。从唐朝至今,诸子之书有损失一半左右。
然后,吕教授开始就今天的主题着重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大批的文化精英。可以说,孔子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所产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的后裔,世代生活在宋国。他的曾祖父为了逃避宋国内乱,由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晚年与颜征生下了孔子。然而在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因此,孔子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但是,孔子十分好学,三十岁左右时,他已经因博学而远近闻名。孔子将自己一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教育事业,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是开创私学的先驱。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达者七十二人。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理想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仕鲁的几个月中,还是表现了他不凡的政治才能。在夹谷之会中,孔子“文功武备”,为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国归还了侵占鲁的土地。然而,在之后“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中,孔子没有成功,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因此结束。而后的十四年,孔子周游列国,但均未获重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这段时期,他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这几件事使孔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几年后,孔子在鲁国去世。吕教授总结了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三项伟业,分别是: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人办学,整理了很多重要的古典文献。
接下来,吕教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论语》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以及历代比较重要的注本和研究等问题,以及一些和孔子研究的相关论着。这为同学们以后研究孔子和《论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之后,吕教授又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当场解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很多同学在讲座结束后还走上讲台和吕教授交流,向吕教授请教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