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十讲——原始儒家的殿军荀况与《荀子》
2010年12月16日晚六点三十分,主题为“原始儒家的殿军荀况与《荀子》”的讲座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3-123教室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吉林大学吕文郁教授,这是吕教授“先秦诸子十讲”系列讲座的第四讲。
应同学们的要求,吕教授首先对上次讲座的内容作了总结,介绍了关于孟子本人和《孟子》一书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接下来则对此次讲座的题目进行了解释,其中主要讲述了“原始儒学”一词。之后吕教授主要从荀子的生平、荀门弟子、《荀子》一书、荀孟异同(孟荀思想学说之比较)四个方面进行讲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荀子姓荀,名况,其字未闻,也被人称为荀卿。他是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比孟子晚生一个世纪,与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为同时代人。荀子五十岁以前的事迹后人知之甚少。荀子50岁那年,来到齐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先后三次任祭酒。后来由于“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黄歇被刺杀,荀子也因此被罢免。他死后被葬于兰陵。
荀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培养了两位赫赫有名的高足,即韩非和李斯。此外,荀子可考的弟子还有毛亨、浮丘伯、张苍、陈嚣等,再传弟子有贾谊。
《荀子》是一部有系统的理论著作,每一篇都有主题和篇名。这部书基本上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只有少数几篇是荀子弟子所作。其中的《成相》与《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赋。
接下来,吕教授着重向同学们讲述了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差异。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孟子主大同,荀子主小康;孟子主王道,荀子主王霸兼之;孟子主法先王(尧舜禹),荀子兼法后王(近当世之灿然者);孟子主天人合一,荀子主天人相分;孟子重道统,荀子重礼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主要贡献在捍卫儒家学说的纯洁性,荀子主要贡献在传播儒家经典。
最后,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知识扩展和学术研究,吕教授介绍了关于荀子和《荀子》比较重要的前人的研究。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圆满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