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68讲(第一讲)

时间:

地点:

2010年12月13日上午九点,《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68讲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1-104教室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先秦诸子十讲——轴心时代与诸子峰起”,主讲人是吉林大学吕文郁教授。这也是吕教授在川大的“先秦诸子十讲”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吕文郁教授祖籍山东蓬莱,1945年8月生于吉林九台。196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0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学习先秦史,198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香港孔教学院院董等职。

吕文郁教授长期从事先秦历史、先秦文化、诸子百家的研究。他的著作很多,如《周代采邑制度研究》(该书是台湾最高学术奖——金鼎奖的提名作品;增订版更名为《周代的采邑制度》)、《春秋战国文化志》(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特别荣誉奖)、《四库大辞典》(与李学勤合作主编)、《孔子新传》(与金景芳、吕绍纲合着)、《春秋战国文化史》、《金景芳学述》、《先秦天下》、《宝安人文风物》等。先后在《历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本次系列讲座是吕教授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心得的集中展示。

这次讲座吕教授想和大家探讨的主要是先秦诸子的起源的问题,所以在开始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诸子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和今天所说的“诸子”并不是一个概念。而通常意义上讲的“诸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它主要有三层含义:各学术流派的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各学术流派的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一个图书门类,具体是指在刘向、刘歆所编撰的《七略》中的《诸子略》。之后吕教授又对“先秦”一词进行界定。“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大致意思是指秦朝以前的时代。

先秦诸子虽然不是诸子百家的全部,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上最为奇特一种文化景观,这种文化繁荣的境况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对于春秋战国时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文化精英涌现出来,他们的思想又为何会如此活跃,吕教授做出了如下解读。

由于这个问题是历代很多学者都非常关心的,是他们一直在探讨的重大课题,所以吕教授就这个问题的既有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百家源于王官说”、“百家源于六经说”、“百家源于史官说”、“百家源于政治说”、“百家源于诸因综合说”五种。 这五种说法仅仅是从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去分析诸子百家在先秦时期产生的原因。而吕教授则认为,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所以吕教授在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和轴心文化论。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被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命题对于我们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起源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尽管雅斯贝尔斯的理论并没有给我们关于先秦诸子百家产生原因的明确的答复,但他的理论使人们在相关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对百家争鸣的这种文化局面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这是我们今天还应该继续去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吕教授的讲座对同学们的启发颇多。最后,在鲜花和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而在之后的十余天,吕文郁教授还将为川大同学带来“先秦诸子十讲”的其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