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17日,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主办的《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67讲在研究生院1-204顺利举行,会场中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德国儒学研究——从德国汉学研究看孔子与宗教的问题”。主讲人是德国著名学者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顾彬教授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是德国最富盛名的汉学家之一,同时还是翻译家和作家。他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专着、译着和编著达50多部,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东方向》杂志和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袖珍汉学》杂志。
顾彬教授首先从最早将《论语》翻译为德文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谈起,介绍儒学在德国的发展。他较详细的论述了卫礼贤对儒学在德国发展起到的作用,概括论述了其他几位德国汉学家的观点。同时,介绍了近期在他主编的《袖珍汉学》和《东方向》刊登文章的一些外国学者。
接下来,顾彬教授就孔子与天、孔子与宗教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先讲述了他对孔子认识的几次改变,以及自己在德国和中国求学的经历,并对孔子进行了重新定义。顾彬教授指出,曾经的三次经历让他对孔子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这分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的老师告诉他孔子没有值得人信奉的地方;七十年代在中国求学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批林批孔运动,看到中国人轻蔑地对待孔子,而在此之前黑格尔也曾说过孔子的言论仅是陈词滥调;而他本人之所以后来会继续研究孔子,是因为他受到了法国著名学者于连的影响。于是,顾彬教授开始用新的方法阅读《论语》,揣摩它的言外之意,在此基础上颠覆传统观念中的孔子形象;然后,顾彬教授着重讲解了《论语》中一些动词在具体语境之中的理解,通过解析《论语》中孔子与天、孔子与鬼神的关系,体现出了孔子对天和鬼神的敬畏之情。孔子的功绩在于他发现了文化概念的人,区别于自然的人。人只有面对比自己更高的存在才能活得幸福。而现代化以来,忧郁症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孔子为天、为鬼神祈祷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情对于这个越来越忧郁的世界十分重要。孔子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的思想所代表的宗教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宗教相媲美。
讲座之后,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总结了顾彬教授的发言,舒教授指出,顾彬先生以非常开阔的气势,非常新奇的演说,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德国儒学、汉学研究的一个悠久的传统,从卫礼贤而到当下;二是介绍自己认识孔子,重新定位孔子的历程;三是介绍了孔子与宗教的关系。在自由提问的环节,全场师生踊跃发言,就孔子的思想和儒学发展的相关问题,和顾彬教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顾彬教授的回答深刻幽默,现场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在鲜花和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w67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