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19日,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在继以“儒教与上帝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后,又给川大师生带来另一场精神盛宴—“中国哲学的特点”主题讲座。李教授作为哲学方向出身的学者为我们带来他潜心研究中国哲学的成果,主题是中国哲学的特点。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明白什么是“哲学”。“哲学”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翻译为形而上的学问。西学的引进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持否定观点的比如严复,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从大量事实中总结出的学问,故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持肯定观点的比如胡适(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着有《中国哲学史》)。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当时玄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论战围绕着科学是否可以支配人生观、科学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该论战意义重大,对中国思想界的更新与发展,中国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争论中就把玄学当做哲学看,可以说玄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除了魏晋玄学外,宋代的道学和后来由此发展成的与儒学并列的理学,本质上来说理学是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故理学也是哲学。综上,中国古代是有自己的哲学的,那么接下来就深入探讨中国哲学的特点。这部分李教授分为三个部分为大家讲解:中西哲学对比,世界是否是变化的,道、理从哪里来即世界是什么。
一、中西哲学的对比
总的来看:西方哲学的特点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可以溯源至古希腊哲学的派别,一直到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物质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具体来说:是双方的切入点不同。西方哲学讨论的是什么、辩论的技巧,比如苏格拉底就善于辩论真理问题。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决定的。有些学者认为随着古希腊帝国的灭亡,其哲学也中断了。事实上,从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统治并没有使古希腊的哲学绝迹,反而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直至今日。李教授把这种传承概括为:探讨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上帝造的(唯心派)或世界不是上帝造的(唯物派)。再来看中国哲学的切入点,李教授归结为:求“道”之学。翻看史籍,发现先秦各家都在讨论什么是“道”或者说什么是“治国之道”。其中老子对于“道”的研究是最充分的,故道家的称谓就落在了老子的头上。我们现在研究“道”是把它当做世界的本原来看的。关于“道”的争论历史上从未停歇,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唐玄宗命玄奘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在翻译“道”的时候玄奘主张译为“路”,而道士蔡晃主张“道”应译为“菩提”,双方争论不休最终无果。李教授认为从文字角度上看,“道”就是由“路”发展起来的。现在,“道”运用广泛,运用于行为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原有的路和一条新开拓的路)。在哲学研究上,把“道”定义为规律。但“道”与规律是不一样的,规律是独立与人之外的,事物的客观存在,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比如太阳东升西落这个规律,只适用于地球,并非是永恒不变的。此外,李教授还列举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中国革命的规律来说明规律只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起作用。再者规律是没有正确、非正确之分的,而“道”是有正误之分的,比如有君子之道、小人之道、盗亦有道等。西方哲学是按规律办事的,但实际上现在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很有限的,用此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更合理的是中国哲学主张的求道或者说是求路之学。《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依乎天理办事。《韩非子》载:“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汉代时认为理是事物的纹理。宋代时,理是作为哲学的最高概念,宋代理学有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说宋代是中国哲学的转折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放在首位的是《大学》,《大学》中又最重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要穷理。就事物的内部来看,理是事物自身的结构和运行,比如天文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理就是地面山川河流的走势;就事物外部来看,理是事物与事物的外在联系。张载认为:“循天下之理之谓道。”这句话很好的总结了如何求道,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比如要修一条铁路就必须遵循沿途的地理概貌。中国哲学的求道之学是古人们留给我们的智慧,但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把道当做是独立于事物、自己之外的东西去追求,理学家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戴震就曾批评理学家是“以理杀人”。理是不能当做独立存在的东西去追求的,只能认识而不能追求。如果追求理就会不自觉的把这融入处事方式,犯错而不自知,而别人也盲目的认为你是对的,并且跟从你。这就是所谓的“以理杀人”。比如,一个人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著作就认为自己得到了马列主义并且成为马列主义的化身,就坚信自己处事方法都是正确的。总的说来,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要合理、充分的利用,把“道”译为现代的概念,小范围就是主张,大范围就是主义,就好比现在我们所说的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先哲的智慧运用于当代社会并不是句空话,来看中国乃至全球的热点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工业高速发展时期,提出人征服自然的口号,现在面临随着过度索取、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又有人提出要顺应自然。中国现在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口号,但是李教授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人的衣食住行就必定要占用、消耗自然资源,再有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也必然遭到杀害,达到和谐是不实际的。那么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那就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吧!《中庸》载:“人与天地参。”天地生万物,人是能够参与天地变化的,控制好参与的程度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二、世界是否是变化的
西方哲学(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中国哲学则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夏小正》,它记载了事物的各种变化。比如沧海变桑田、斗转星移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保有的变化观念。《易》也言变,只是对于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没有详细的解释。综合古籍的记载,李教授总结出:古人认为变化是由各种际会造成的。际会一词来自于汉代的诗经学者,际者,边也即界也。就像当代所用国际一词,就是指各国的边界。事物相互接触是用事物自身的边界来接触的,相接触就产生了变化。佛教天台宗称之为:各种因素凑到一起而产生变化。这种际会变化的观念运用到现代哲学也有现实意义:第一、对立与统一,是讲变化的条件;第二、量变与质变,是讲变化的过程;第三、否定之否定,是讲变化过程中对旧事物的态度。其中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变化的过程,比如水的汽化和固化。现在的国际问题在剑拔弩张之时,有一个因素的加入,就有可能化解也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爆发战争。也就是说,想让事物朝X方向变化,就要加入X因素;想让其朝Y方向变化,就加入Y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际会。
三、道、理从哪里来即世界是什么
《庄子》:“通天下一气。”中国古代除了佛教外,道教、儒教、宋代理学都认为万物、人、天地都是由气组成的。那人的精神是什么?⑴先秦至汉,认为精神是精气。这与西方古希腊认为的灵魂类似,但也不完全相同,西方认为的灵魂是可以和肉体分离的,而中国古人认为精气不可以和肉体分离。⑵南北朝时期,范缜在《神灭论》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他说:“形即神也,神即形也。”所谓“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就是密不可分。⑶唐代,佛教高僧宗密外教所说的元气不过是《起信论》所说的境界相,最后论人的形成,认为由业力形成人的形体和心识。但这并未成为主流思想。⑷宋代,张载认为神与性是气中固有的,故当气积聚成人时,就有了精气。⑸清朝,传教士利玛窦不赞同古人的气构成万物的观念。中国哲学认为构成世界的气是不同于物质的,气与精神是不可分离的,这是与西方哲学明显的差别。
总结
李申教授主张研究中国哲学就要以中国哲学的纬度出发,从微观角度解读中国哲学,这是李教授的研究创新,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给在场的师生们很多学术启发,积极地和李教授进行互动、交流。最后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