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17日上午,李申教授在四川大学古籍所会议室做“古籍整理心得”报告,这是李申教授莅临“儒藏论坛”的第二场讲座,平日宽敞的会议室挤满了慕名前来倾听的师生。
李先生首先从自己的治学经验谈起。先生研究生阶段,便独立译注王夫之《老子衍》,参与《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译丛书》选编工作,至今已注释翻译哲学古籍数十种,儒、释、道均有涉及,这种从整理古籍入手,亲自注释翻译文献的治学路径,使得先生功底扎实、学养深厚。
接下来的报告中,李先生详细谈平日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古籍整理问题:其一,针对古籍整理中经常出现的改字现象,先生呼吁“刀下留人、笔下留字”,认为大部分改字都是错改,并结合编撰《中华大典.宗教典》的经验,举出若干例证,令人信服。同时,先生也肯定少数改字是合理的,并未一盖否定。其二,标点问题上,李先生继承其先师任继愈的看法,认为对古籍断句,应使用句、读、书名号,并提出一套书名号标点方案。其三,关于古籍版本的选择,李先生认为,按名家、优秀出版社两个标准,基本可以判定出公认的优秀整理本。而在明清精校、精刻本的选择上,李先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认为公认优秀的《四部丛刊》本中,有些书并不如《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文本篡改的负面影响有限,抄写质量也有官方保障,它由国家发起编撰,集中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对十三经、二十四史的每一篇都有详实的考证,是干嘉学派优秀的集体成果,应当受到学界的重视。其四,李先生针对目前古籍整理存在的繁芜重复问题,提出大、小两个计划,大的来说,希望国家对古籍整理做出统一规划,出版一套涵盖儒、释、道的《中华全书》;小的计划则是建议参考《四库全书》,重新做《十三经注疏》。
最后,李先生简要介绍我国的古籍规模,儒学文献远远超过佛教、道教文献,但在整理工作上,最为不足。
讲座进入座谈阶段后,古籍所老师相继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古籍整理的经验,对李先生的一些观点做深入探讨。充分肯定李先生在改字、标点、版本问题上的启发意义,对李先生严谨扎实的文献功底表示敬佩。同时就我国古籍整理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中,郭齐教授认为,现在古籍整理的重点应当是推进古籍网络数字化,这一符合当下时代特色的看法为李先生认可。此外,一些学者就文献整理中的具体问题向李先生咨询,也得到李先生中肯的答复。
李先生寄语在场师生,呼吁重视古籍整理,其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迫切之心,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