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14日,李申教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为川大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儒教和上帝问题的讲座。李申教授出生于1946年,1965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1970年任沈阳军区某部参谋,在抢救山林火灾时负重伤,立二等功。1986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任继愈。1986年至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至2013年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哲学、儒学、宗教学、文献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着有《气范畴通论》、《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隋唐三教哲学》、《道与气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与逻辑进程》、《中国哲学发展史》(合着)《周易之河说解》、《易图考》、《中国哲学史文献学》、《四书集注全译》、《孟子全译》、《老子衍全译》、《阴符经全译》、《太极图通书全译》、《中国儒教史》、《儒学与儒教》、《上帝——儒教的至上神》、《简明儒学史》、《宗教简史》、《道教本论》、《道教洞天福地》、《敦煌坛经合校》、《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合着)等20余部,主编《儒教资料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儒学分典》、《中华大典.宗教典.儒教分典》、《周易图说总汇》、《高科技与宗教》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文献》、《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300篇。
讲座开始时,李申教授就表示,儒教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两场讲座是不可能讲清楚的。因此,本次讲座主要谈两个儒教中的关键性问题,第一,儒教是不是宗教;第二,孔子是不是神。
在讲述第一个问题之前,李教授梳理了儒学是不是宗教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讨论。1978年年底,任继愈先生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也遭到了一致的反对。冯友兰、张岱年诸位先生都参与了讨论,也表示了反对。学界曾经一致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也常常以此感到自豪,此外,学界认为儒教不像一个宗教,比如宗教提倡出家、讲天堂地狱和报应,而儒教这些都不讲。但是对于以上这三点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三点并不是宗教的特征。第一点出家,基督教原则上就不用出家,佛教当然提倡出家,而伊斯兰教也是一个不需要出家的宗教。第二个问题,天堂地狱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佛教的。但是实际上,佛教的天堂地域也是在后来逐渐发展出来的,一开始佛教的天堂地狱和现在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些问题的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于哪一个群体是宗教,哪一个群体不是宗教,出现了很多不同意见。甚至有人认为佛教也不是一个宗教,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不是一个神,是一个人。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对于宗教问题的争论也非常多。中国国内的宗教学研究,开展的很晚,最初的宗教学研究,是在个人信仰的基础上展开的。国内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研究宗教,是在1963年前后,毛主席指示要研究宗教,所以成立了宗教研究所,任继愈先生担任所长。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才有专门的宗教学研究。而从那时到现在也才短短几十年时间,因此国内的宗教学研究开展的很晚,很不充分,许多人对宗教问题不了解,也可以理解。当然,还有些人将信仰宗教和研究宗教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研究宗教并不一定要信仰宗教。
对于儒教是宗教这个判断,现在赞成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提出,儒教原来不是宗教,是康有为提出要将其宗教化;也有些人提出,儒教本来就是宗教,这些讨论非常多。现在,李教授主编的《儒教资料类编》正在逐渐出版,计划出三十部,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十几部,出版这部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历史、文献资料代替单纯的论证。这部书力图用历史事实说明儒教在历史上,是和佛教、道教以及此后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中国人一度认为,儒教是圣教,而其他这些宗教是小教、邪教。现在提起圣经,一般人都会想到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两部经典。但是实际上在《四库全书》中检索“圣经”两个字,对出来的条目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古代中国圣经指的就是儒家的《十三经》。而圣人,指的就是孔子。以上这一系列问题,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很遗憾,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
一、上帝问题
许多人一听到上帝,就想到基督教的耶和华,但李教授分析,上帝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概念,翻开《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哪一部不讲上帝?所以有关儒教的讨论,后来逐渐集中到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儒家不信神,算什么宗教?”那么只要解决“儒者是不是信神”这一问题,就能判断儒学是不是宗教。其实上帝这个信仰,就是中国古代的最高信仰,也是最根本的信仰。最初说儒教不是宗教的,是利玛窦。但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介绍中国宗教时,第一个介绍的就是儒教。并且他说,“所有中国儒者,都信仰一个至上神。”李教授认为他这个观察是正确的,是实事求是的。利玛窦最开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用的是拉丁文“deus”,但是中国人无法理解这个概念,因此后来利玛窦听从别人的建议,用“上帝”来翻译“deus”,基督教在中国就很快的传播开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上帝这个概念,在中国是有文化根源的。但利玛窦的这个翻译直到现在还不被梵蒂冈的罗马教廷承认,他们认为这个翻译是对“deus”的亵渎。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中国的上帝是帝王在人间的投影。所以从罗马教廷的角度,这个观点是对的。中国人自己的上帝是怎么样的,就记载在《史记.封禅书》上。《封禅书》记载秦国人信仰的上帝有四位,黄帝、炎帝、青帝、白帝,秦人还认为白帝少昊就是自己的祖先。其他诸侯国也信仰各自的至上神,也都记载在《封禅书》上。比如利玛窦除了将“deus”翻译为上帝以外,还翻译为天主,天主教这个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而这个天主,就是齐国信仰的至上神。历史上这些诸侯国至上神的祭祀,在国家灭亡以后就断绝了,但秦国的至上神,被汉朝人继承了,并且刘邦在四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位黑帝。董仲舒独尊儒术,也祭祀这五位上帝,这就是能查到的最早的上帝。汉武帝时期,又在这五帝之上造了一个更高的太一神,造太一神就给儒教送来了一个大礼物,从此之后汉武帝就祭祀这个太一神。但是太一神是什么,汉武帝没有解释。又到了王莽的时代,认为太一和黄帝一样,都是从地上上天的人。当时人都认为, 地上的君主上天,就成了上帝。王莽在宗教上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依据《五经》,将至上神定名为皇天上帝。到了东汉,刘秀也继承了这个至上神。三国时期,刘备号称继承汉统,也祭祀皇天上帝。后来晋代人根据《五经》,将上帝定名为昊天上帝,这个名字多次见于《诗经》和《周礼》。南北朝分裂之后,各朝都根据自己对《五经》的不同理解,起各种不同的上帝名称。在隋唐统一以后,就将上帝定名为昊天上帝,此后昊天上帝就成为中国祭祀的最高神。为什么叫昊天上帝?隋唐学者根据《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说白了,昊天上帝就是我们头上那一大团元气。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元气是物质性的,怎么能称为神?李教授认为,受基督教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神一定是精神性的。但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也有物质性的神,有许多国家、民族也信仰物质性的神。神,并不从来就是精神性的存在。比如佛教信仰的释迦摩尼,就是一个人,不是精神性的,还有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其实就是一些比人类更有力量的神,他们也都是物质性的。并且现在,这些肉体性的神也还存在。将神鬼说成是纯粹精神性的存在,仅仅是基督教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观念。现在基督教的新教,就反对这个观念。利玛窦最初到中国来,最不理解的就是这一点。因为他观念中的神,就是精神性的,为什么中国的神是物质性的呢?因为西方宗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认为精神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但中国人从不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和西方是不一样的。隋唐将昊天上帝作此解释,是完全符合中国人观念的。到了宋代,儒者程颐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体;存在于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上帝,就是理。这样的上帝观经过儒者朱熹的认可,成为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以上就是李教授对于中国信仰的上帝问题的梳理。
二、孔子是不是神
关于孔子是否是神这个问题,学界否认儒教是宗教的人,认为儒家不像一个宗教,儒者不信神,还认为孔子也不是神。在谈到上帝问题时李教授已经初步回应了前两个问题,因此接下来李教授又分析了孔子是不是神这一问题。孔子是一个人,这一点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释迦摩尼也是人,老子也是人,如果耶稣是个历史人物的话,那么他也是个人,但是都不妨碍他们成为被信仰的神。甚至关云长也是一个人,也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神。为什么这些人成为神,从来都没有异议,而孔子成为神就有人反对呢?李教授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只要有突出的贡献,那么成为其家族信仰的祖先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孔子去世以后,就被孔家后人当作祖先神祭祀。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是他还不知道怎么安排孔子。到了汉成帝时期,国家政局不稳,天灾频发,一个叫梅福的儒生就建议将孔子和孔家作为商汤的后人进行祭祀。中国古代有种传统叫“兴灭国,继绝祀”,祭祀孔子和孔家就符合这一传统。后来汉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将孔子后人封侯。东汉之后,孔子又被作为学校祭祀的对象。这是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将周公作为先圣,孔子作为先师祭祀。东汉末年,又开始将孔子作为国家公神祭祀,规格上升到和社稷一样高。从此孔子就成为国家的公神。而且社就是古代治水的共工氏,稷就是传说中发明农业的周人祖先弃,中国古代将贤明的帝王祭祀为神,将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也祭祀为神,因此祭祀孔子,完全符合这一传统。此后中国的祭祀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大祭,祭祀的就是昊天上帝。第二等是中祭,祭祀的是孔子和社稷等等。第三等是小祭,祭祀的是一些小神。这一制度大体保持到清朝末年。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不仅是宗教信仰,也是政治信仰。中国和西方不同,西方有一个专门的教会,而在中国,国家就是教会,皇帝就是宗教的首领,也是国家的元首。中国的儒教和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确有很多不同,但儒教也应当是一种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