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C/C6/BC/D68A904C9A6AAFB38FC5613B841_D425702E_FF14.jpg?e=.jpg)
2012年5月23日晚上七点,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董金裕教授在研究生院1-102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易懂却又深刻的讲座,题为:传统礼俗的社教功能。
董金裕,中国台湾苗栗县人,1945年出生,教授。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曾任静宜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历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教务长,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中国思想史、经学。着有《朱熹学术考论》、《宋儒风范》、《宋永嘉学派之学术思想》、《怀旧布新集》等。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然而,反观现在中国的社会,因为缺乏“礼”的约束出现了很多问题,董教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董教授援引古代文献对“礼”进行了解释,指出“礼者,理也”,“礼者,体也”,“礼者,履也”,在董教授看来,礼不是书中那些繁琐的礼节,而是根据人情制定,在充分考虑到合乎人情之后重要的是要施行,如果徒托空言,礼就只能作为一个空架子,只能成为负累,毫无意义。关于“礼”在人们生活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即指导作用和节制作用,既告诉人们什么应该做,也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从而成为一种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法制相互补充。
所谓“礼俗”是礼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风俗,它不在乎外在的形式,而在乎道理人情,董教授尤其指出要分清楚礼俗和陋俗,后者是不符合人情的,是应该被摒弃的习俗。那么这些“礼俗”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董教授总结出如下四点:浚本清源,防微杜渐;饮水思源,继往开来;同甘共苦,敦亲睦邻;休闲解闷,调剂身心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四点是平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礼俗也正是这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熏陶而成,又在生活中习惯成自然指导人们的行为。我们每年都会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过”节,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过,甚至只是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有个假期,董教授却为我们做出了平时却又生动的解释,引得同学们阵阵掌声。
“社教”功能也就是社会教育的功能,显然,这种礼俗是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传播以及发挥作用的,那么传播的过程中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正像董教授强调的一样,礼俗发挥作用之前首先必须区分是否合乎道理,体察人情,是否代表了一种秩序和文明,是否是使生活幸福的保障,否则就会成为陋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约束,而且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礼俗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出现一群不合时宜的传统礼数的复活。
讲座最后,董教授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了问题和疑惑,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获得了启示,也使本次《儒藏》论坛获得圆满的结束。本次讲座由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撰稿:张玉秋)
【附】海报
夫礼俗者,阴阳之际,自然之序。体中用和,履道成文。尊奉天地,傧敬鬼神。整序上下,端正人伦。及周之衰,王纲解纽,诸侯力征,礼坏乐崩,法度乖离。孔圣挺生,闵道殂落,因革损益,论次修起,新立标指,敷设宏轨。昭纪鸿懿,儒者沿波。千载风云,道绪不坠……礼乐之教,绵延赓续,隆礼制法,熠耀寰宇,它孕育了中华文化磅礴深邃的意蕴,奠定了华夏文明恢宏博大的气象,成为千百年来国人的信仰与追求。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台湾政治大学 董金裕 教授为我们解读传统礼俗的社教功能,敬请期待!
讲座题目:传统礼俗的社教功能
董金裕,中国台湾苗栗县人,1945年出生,教授。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曾任静宜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历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教务长,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中国思想史、经学。着有《朱熹学术考论》、《宋儒风范》、《宋永嘉学派之学术思想》、《怀旧布新集》等。
主 讲 人:董金裕 教授
主持嘉宾:舒大刚 教授
讲座时间:2012年5月23日(周三)晚上19:00—21:00
讲座地点:(望江校区)研究生院1—102
回味经典,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