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80讲

时间:

地点:

2012年5月20日晚,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应邀担任“儒藏”论坛第80讲的演讲嘉宾,于江安校区综C-405教室做“儒家自然哲学关于‘通’的思想及其生态意义”的主题报告,古籍所郭齐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儒家生态哲学是乔清举教授近年来致力研究的主要课题,乔教授在儒家学说研究中独辟蹊径、独具慧眼,关注到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观。其中, “通”的思想是儒家自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超出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从思维形式来研究中国哲学的方式,更加切近儒家自然哲学的特点,研究“通”的思想,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有效途径。

乔教授以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为例,引出“有无互通”的哲学思考。随后着重讲解自然实体间的和人与自然的“通”。 并引经据典,将自然实体间“通”的种类分为“山泽通气”、“导气”、“宣气”、“山川出云”、“天地交”、“水曰润下”、社稷的“通气”、“五行”八种方式。对于人与自然的“通”,则分为物理之“通”和气质精神之“通”。 在儒家自然哲学中,通是自然界顺利运行,万物获得生命的基础;不通会导致自然失序,破坏自然的“生生”,进一步危害人类本身。没有通,天地的生生之德就无法实现。儒家倡导以仁心感通自然,道德地对待自然,“为天地立心”,可以适用于整个人类。

正如乔教授所说: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贞下起元,历久弥新,保持较高的文明水平,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儒家(也包括佛道)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发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贡献于当今社会,正是进行儒家自然哲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最后,乔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自然改造与不破坏原生态的矛盾,何为完美的宇宙演化终极状态,如何为往圣继绝学、儒家生生观等问题一一做出回应,给在场同学很大启发。

【附】海报

儒道淳厚,体悟自然。范围天地,曲成万物。一阴一阳,往来不穷。圣人观象,四时变通。推而行之,天地圆融……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危机,儒门君子殚精竭智,冥心潜索,仁爱爱物,穷变通久,不断地践行着儒家“恒通久远”精神理念。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南开大学 乔清举 教授为我们解读儒家自然哲学关于“通”的思想,敬请期待!

讲座题目:儒家自然哲学关于“通”的思想

乔清举,1966年生,河南禹州人,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为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

着有《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论金岳霖的新儒学体系》、《河流的文化生命》、《泽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态文化》等。主编《社会发展理论词典》、《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文化研究与文化体制探索》等。

主持《当代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反思与超越》(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河流的文化生命》(2005年水利部课题)、《分水和水资源利用涉及的伦理问题》(20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80年代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南开大学“985工程第二期”项目)、《儒家生态哲学》(2008年教育部规划项目)、《儒家生态哲学研究》(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内外项目七项。在《人民日报》、《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4篇,译文6篇。

主 讲 人:乔清举 教授

主持嘉宾:郭 齐 教授

讲座时间:2012年5月20日(周日)19:00—21:00

讲座地点:(江安校区) 综C—405

回味经典,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