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18日晚,“儒藏”论坛系列讲座第78讲在江安校区综C—405教室举行。上海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应邀做题为“当代中国如何普及儒学”的演讲,四川大学古籍所郭齐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随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普及儒家思想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对此,陈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
陈教授从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谈起,澄清对“打倒孔家店”一说的误读,近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怀有“经世致用”的期望,试图化传统文明的包袱为思想财富,这也是值得当代学人持续深思的历史课题。
在充分肯定儒家思想价值的前提下,陈教授思考当代中国儒学普及的现状,针针见血地指出大众媒体的误导成分以及传统礼仪文化的缺失。对比借鉴古今、中外的儒学普及历程,提出儒家学说要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普及体系,以制度为保障进行充分地经典义理解读。具体而言,制度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行为环境的建设:融古代礼仪入现代社会,充分发挥“礼”的约束引导作用。其二,思想环境的建设:建立完整的儒家经典普及体系,尤以学校教育为主,制定完整合理的儒家教育课程,使得全体社会公民都具有相应的儒家经典阅读量。其三,语言环境的建设:重视对古典文学、文字的普及,减少电子计算机输入对中国汉字的负面影响,重拾象形文字的意蕴情感。而在义理解读方面,应避免儒家经典从束之高阁走向娱乐通俗的另一极端,保证经典通俗化又不失其深刻性。
陈教授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深厚的历史功底、生动的语言风格,回顾历史,研讨现实,既有理论的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方案,为当代中国普及儒家思想指出一条可行性道路,发人深思。其极具魅力的讲演风格更是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称赞。
【附】海报 儒道善美,圣德昭著。祖叙尧舜,宪章文武。游文六经,羽翼人君。虽遭秦火,不绝如缕。有汉崇儒,渐趋一尊。魏晋以降,三教融通。南学北学,风流齐芳。唐宋变古,道学大昌。元明空疏,汉学经邦。风云际会,飘零不彰……儒学曾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和核心价值,经历千载沉浮,显示着独特的生命与魅力。虽命运多舛,然无数学人殚精竭智,孜孜以求,以“朝闻夕死”的使命意识,践行着儒学复兴的伟大使命。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上海师范大学 陈卫平 教授为我们解读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普及,敬请期待!
讲座题目:当代中国如何普及儒学?
陈卫平,1951年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7年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曾宪梓基金三等奖,2001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的课题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事的课题主要有:1、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2、中国近代进化论研究;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4、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
发表论文170篇左右,主要著作有:《生命的冲动:柏格森和他的哲学》(1988)、《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1992)、《孔子评传》(1997)、《人的全面发展是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002)、《徐光启评传》(2006)。科研成果曾9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合作的科研成果获1998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合作的教学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级二等奖。
主 讲 人:陈卫平 教授
主持嘉宾:郭 齐 教授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8日(周五)19:00—21:00
讲座地点:(江安校区) 综C—405
回味经典,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