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77讲

时间:

地点:

2012年5月18日晚19:00。来自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研究生院1-102教室为川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不同凡响的讲座,题为:从《论语》看孔子的真精神,为大家展示了一部不一样的《论语》。

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湖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2005.9~2006.8)。文学硕士(武汉大学,1988)、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1992)、中国思想史博士后(西北大学,1995~1997)。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典籍和出土简帛的研究,着有《周易研究史》、《荀子新探》、《帛书易传初探》、《新出楚简试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出土简帛丛考》、《周易经传十五讲》、《中国学术史新证》等书,在《历史研究》、《文史》、《哲学研究》、《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论语》可谓儒家经典的入门之学,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大多从《论语》一书入手,历来解读《论语》的人很多,学术也好,兴趣也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论语》,对于孔子的思想也是批评赞誉交杂,廖教授指出很多人对于《论语》却并未吃透就盲目发言,难免贻笑大方。基于此,廖教授花了多年的努力力图为我们恢复《论语》的原貌。《论语》一书虽不是皇皇巨著,但是要全部吃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廖教授也只是为我们撷取了其中的四句加以探讨。

通过廖教授对《论语.为政》“道之以刑”章的发覆,我们知道孔子所讲的是两种治国方略的比较,是把儒家的仁政和法家的严刑峻法相比较,而不仅仅是孔子治民的思想;通过对《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章的辨正,我们明白孔子所谓的愚民思想完全是后人的误读,反而应该是典型的民本思想,是重视人民的意愿的;通过廖教授对《论语.里仁》“朝闻道”章的反思,我们发现孔子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是“道”,而是“闻道”即实现理想,实现其“仁政”、“王道”,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使得孔子有周游列国几为丧家之犬却并未放弃的动力;通过廖教授对《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章的新探,我们了解到孔子决不是这么唯唯诺诺的人,也决不是这么小人之心,不惧怕“天命”的束缚,不惧怕“圣人之言”的教诲,更加不会惧怕“后生”有一天会超越自己,孔子所保有的反而是一种敬重,这才是身为思想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大师风范。

廖教授炉火纯青的运用着二重证据法,利用出土的文献资料和传世的文献为我们解读《论语》,展示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孔子,仅仅两个小时的讲座我们已经看到了廖教授扎实的考据学功底,也使同学们深感敬佩,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廖教授也都予以耐心的解答,使大家获益匪浅。本次讲座由古籍所杨世文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撰稿:张玉秋)

【附】海报

《论语》者,尼山应答弟子、时人之语。夫子既终,微言绝息,异端蜂出,羲辔失驭。恐生异见,圣言永绝。相与论撰,群贤集定。其经纶世务,圆转无穷,蕴含万理,篇章有序。仲尼睿圣,受命素王。立意高绝,万世宏纲。拨乱反正,贵本归仁。内外双修,忠恕礼让。四科八儒,成器攸殊。斯道之传,见仁见智。众途之见,原乎道一……《论语》集中而直观地展现了孔学真谛,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千百年来,无数学人援经测圣,殚精竭智,以“朝闻夕死”践行意识,不断揭示《论语》所蕴含的无尽智慧。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清华大学 廖名春 教授为我们解读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普及,敬请期待!

讲座题目:从《论语》看孔子的真精神

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湖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2005.9~2006.8)。文学硕士(武汉大学,1988)、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1992)、中国思想史博士后(西北大学,1995~1997)。

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典籍和出土简帛的研究,着有《周易研究史》、《荀子新探》、《帛书易传初探》、《新出楚简试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出土简帛丛考》、《周易经传十五讲》、《中国学术史新证》等书,在《历史研究》、《文史》、《哲学研究》、《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主 讲 人:廖名春 教授

主持嘉宾:杨世文 教授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8日(周五)19:00—21:00

讲座地点:(望江校区)研究生院1—102

回味经典,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