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下午三点,在古籍研究所会议室,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钟肇鹏教受邀为四川大学师生举行了《历史文献学功能与现代价值--以《道藏》编纂为主》的学术讲座,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
钟肇鹏教授,1925年出生于成都,1948年从本校中文系毕业,195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会理事。从事道教及谶纬学的研究工作,着有《孔子研究》、《王充年谱》、《中国道教史》、《桓谭评传》、《春秋繁露校释》、《谶纬论略》、《管子简释》、《中国哲学范畴丛刊》等,主持编辑《道藏提要》、《新编道藏目录》,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孔子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献》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座开始,钟教授首先肯定了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功,在中国国学的研究中不可或缺,但是钟教授也指出文献研究应该注重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引起在座师生的共鸣。接着,钟教授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副广阔而精彩的历代《道藏》的修纂画卷,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开始道教文献得到初步著录和整理,再到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采用了“三洞”分类的方法;在唐代道教受到重视,唐玄宗敕修《开元道藏》,惜至五代即散佚了;接着宋代有4359卷的《宝文统录》以及用“千字文”编号的《大宋天宫宝藏》;道教在元代由于喇嘛教兴起受到排挤,虽然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视,但是两次佛道之辩以道教的失势告终,经籍俱毁,道教文献只存《道德经》;及至明代有张宇初和张宇清兄弟先后修纂5305卷《正统道藏》以及张国祥编纂的《万历续道藏》,传到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所存也只有残卷,直到1923-1925年间才有涵芬楼影印本的《道藏》200多部,20世纪70年代台湾出版了60本的精装本《道藏》以及后来文物出版社的精装本《道藏》。正是一代代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波折的道教文献才得以保存,现在我们才得以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钟教授尤其指出《道藏》是包罗万象的,并不是只收录了道教的相关文献,也包涵了墨家、孙子兵法、医药学、内外丹、天文历法等等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对化学的发展很有贡献。
钟肇鹏教授对古籍所编修的《儒藏》以及《巴蜀全书》寄予厚望,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把《新编道藏目录》一书赠与古籍研究所,希望我们可以做出既全又精的可以有益后世的成果。
最后,就哲学和道教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和到场的伍中华教授、谢幼田教授、贾顺先教授、詹海云教授、蔡方鹿教授、黄开国教授等进行了交流。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撰稿:张玉秋)
附【海报】
道家者流,盖出史官,采善儒墨,撮要名法,精神专一,秉本执要,无为有为,清虚自守,有度无度,动合无形,承顺阴阳,与时俱迁,性命兼养,内外双修。统综其术,乃分为八,经世性命,阴阳纵横,兵谋法术,刑名科技。经教之兴,由来已久,天尊开教,太上垂范,轩辕问道,老君建言,悠乎渺邈,奥妙叵议。有汉重儒,道学不彰。干君天师,仙籍始传。魏晋以降,经诰日繁。南北交替,七部始立。玄宗开元,敕编琼纲。五代离乱,琅函凋零。宋金之际,秘典重光,天宫万寿,玄都宝藏。永乐英宗,编刊正统……道学典籍,经历千载,风雨沉浮,圣脉不绝。无数学人殚精竭智,以“法道三才”的生命意识,践行着道学补偏救弊、道化乾坤的文化使命。让我们走进《儒藏》论坛,一起聆听中国社会科学院 钟肇鹏 教授为我们解读《道藏》的功能与价值,敬请期待!
讲座题目:历史文献学功能与现代价值——以《道藏》编纂为主
钟肇鹏 教授,1925年出生于成都,1948年从本校中文系毕业,195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会理事。从事道教及谶纬学的研究工作,着有《孔子研究》、《王充年谱》、《中国道教史》、《桓谭评传》、《春秋繁露校释》、《管子简释》、《中国哲学范畴丛刊》等,主持编辑《道藏提要》、《新编道藏目录》,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孔子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献》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 讲 人:钟肇鹏 教授
主持嘉宾:舒大刚 教授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1日(周五下午)15:00—17:00
讲座地点:文科楼六楼古籍所会议室
回味经典,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尽在《儒藏》论坛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