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2月22日15:00-17:30
地点: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东二教312会议室
四川大学“川上观澜”人文论坛第二讲在此举行。
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程得中博士主讲,题目为“蒙文通论齐鲁之学”。
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名文通,四川省盐亭县人,是享誉海内的经学大家。蒙先生在继承其师廖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域划分的齐、鲁之学,并认为齐、鲁之学俱为今文经学。
程得中博士首先以蒙先生的《经学抉原》为支撑,对先秦到东汉的齐鲁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出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的齐、鲁之学:分途期;二、秦代的齐鲁之学:曲折发展期;三、汉初到汉武帝时:齐学大盛;四、汉宣帝到西汉末年:鲁学兴起,齐、鲁合流,分庭抗礼;五、西汉末年后,逐渐走向衰落。程博士结合不同的分期,对齐鲁之学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认为鲁以六艺为正宗,齐为百家所聚萃,因此鲁学醇正,齐学驳杂。虽然儒学传到齐国后,受到邹衍、淳于髡等诸子思想的影响,已经与醇正的鲁学有了区别。但是两者小异而大同,在根本思想上是相同的。特别是进入西汉以后,两者均被立于学官,并以《王制》的出现为标志,逐渐趋向合流,从而共同构成今文经学。蒙先生将两者均视为今文经学的主流,这正是他论齐鲁之学的精华所在。
随后,程得中博士对蒙文通论齐鲁之学的学术价值进行了总结。认为蒙文通修正了廖平的以鲁学为今文经学,齐学掺杂今、古文学的观点,以齐、鲁之地俱为今文经学。这种按地域划分经学的方法,突破了以往今、古文经学的壁垒,力求超越两汉,直追先秦。有利于分辨出何为儒学正宗,以复归孔学,明经学之道。
最后,在彭华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围绕蒙文通的治史治经方法、齐鲁之学的下限、齐鲁之学分期依据、《春秋》“例”“义”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获益匪浅,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学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