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川上观澜”人文论坛第一讲举行

时间:

地点:

时间:2011 年12 月8 日15:00-17:00。

地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第二教学楼312 会议室。

窗外寒风瑟瑟,室内热气腾腾。

312 会议室内,不时传出愉快的交谈声。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 川上观澜”人文论坛第一讲,在此正式举行。

“川上观澜”人文论坛,由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发起,由彭华老师负责指导,以“启迪慧思、交流学习”为目标,旨在加强师生间学术交流、智慧共享,以激发学术灵感为要旨。“川上观澜”首届论坛,由彭华老师分享主题为“王国维的文化精神与生命价值”的演讲,随后进行自由讨论。

彭华老师首先介绍了论坛命名的构思,即何以将其命名为“川上观澜.人文论坛”。彭华老师于此有“说”,谓其渊源于“古书通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有“经”、有“说”。“观澜”一词,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川上观澜”四字,不仅揭示了论坛的交流形式,也点明了治学之道、求学之术,并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随后,论坛进入演讲主题。首先,彭华老师简单介绍了王国维(1877-1927)的生平与学行。彭华老师从近代几位大家对王国维的研究与感悟谈起,指出如何“善意同情的理解”(借用陈寅恪、贺麟之语)王国维,其中关键之一便是“设身处地,论世知人”。接着,彭华老师分析了王国维的人文精神。在彭华老师看来,王国维的文化精神可分为三大层面——第一:“人与文化”,王国维认为知识与感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第二:民族-国家与文化,在王国维的理念中,中国文化(学术)直接关涉到中国(国家)的存亡兴衰,并由此而生自觉的担当精神。在这一点中,彭华老师创造性地关注到王国维对“我朝”与“国朝”两词的运用,并由此分析其自杀的真实原因,且提出建设性的见解;第三:中西(外)文化,借王国维“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的呼吁,道出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出于“为学术而学术”、追求纯粹学问精神的心声,引起在座师生的共鸣。

演讲的最后部分——彭华老师就王国维之学术启示以交流的形式完成。彭华老师言简意赅地总结出:做学问要超越功利,持之以恒,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会通中西、打通古今、融通三教,具有全球眼光、世界目标,这是中国近现代学人诸如王国维等大家的精神所在,也是对在场学子的殷切期望。

本次论坛由彭华老师做了一个精彩的开头。今后的论坛,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