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04讲

时间:

地点:

今天张闻玉老师继续为我们带来天文历法相关知识的讲座。在讲完了有关天象的内容之后,今天的内容就正式进入了天文历法部分。

历法最基础的是纪时系统,也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系统。张老师首先说明了年月日时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他认为,不懂阴阳五行,中华文化就没法谈。所以说搞中华文化研究的人,阴阳五行学说应该烂熟于心。从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华文化史和中华学术史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阴阳五行学说在学术上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方面是儒家经典的解说,第二个方面就应该是中医、中药,第三个方面就是命相术。这里面体现了非常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两千多年的学说,都有文献记载的。

阴阳五行的起源是四行,东南西北四行,一天分四个时段,早上、中午、黄昏、夜晚,甲骨文大概就这么四个时段。四行的配合要转入五行,按照《史记》的讲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转换而来。经过现代学人研究彝族的天文学、太阳历,太阳历有河图有洛书,洛书就是五行,就是阴阳,一年分五季,一季分两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有图像有文字的说明。学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从这里而来,大体正确。四行变五行,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四行会变成五行还有一个道理,因为东南西北要加中,中在天象中就是北极。张老师还认为,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心的概念非常重要。人也要围绕着中心,所以中华文化就有一个特点——崇尚权威。中国人的血统里面,崇尚我们的老祖宗,认我们的父母,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认的也是中啊。所以天上的星球围绕北极星旋转,给了中国人一个启示,就是这个国家,我个民族,也要有个中心,也要有个根。

历法就是一个纪时系统,是关于年月日时的有规律的安排与记载。年月日,日是基本单位,白天黑夜,太阳转一圈,就是一日,所以纪日的方法最早产生。在甲骨文里面,干支纪日是最早产生的,一天一个干支,是最基本的。现在可以把干支纪日一直理个顺序下来,理到现在,干支纪日都是连续不断的,日是基础。年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寒暑交替,这与农业有关系,特别是北半球,粮食基本上是一年一产,春夏秋冬,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基本就这四个步骤。因为搞生产就要重视农耕,就要重视天气重视天文现象,要不停的观察研究,找出最佳的播种季节收获季节,春夏秋冬寒暑交替直接关系农作物的生产。所以年的概念应该起源很早,因为它直接关系农时。而日的观念,每天白天黑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最密切的基本单位。农耕,春夏秋冬,也很密切。而朔望月的产生就要晚一些,因为年太长,日又太短,就借助月亮的朔望月周期,卡在中间。

首先是纪年系统,现在文献和出土的材料很多都是帝王纪年法。但年号有很多问题。比如春秋时期国家多,诸侯国之间君王王公纪年很乱,如果出土了一些材料以后就说不清楚,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君王在位纪年,出现很多问题。后来天文学家发明一个很客观纪年法,就是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木星的周期十二年一周天,十二年绕地球一圈很理想,所以古代有岁星纪年。但是岁星纪年有个问题,真正的一圈周期并不是整整十二年,后人运算是11.8622年,并不准确。所以春秋时期岁星纪年确实有过,但是是昙花一现,寿命很短。

后来天文学家假想了一个天体,地上一个地下一个,把地平圈十二等分,天上的叫十二次,地上的就叫十二辰。假想的那个天体,就叫太岁,它在地下,另外设想一个理想的天体,与岁星方向相反,从东到西,速度均匀的十二年一周天,还是用分周天赤道带十二等分的方法,将地平圈分为十二等分,只是方向相反。太岁的十二辰,就是地支的纪年,把干支一配合,就变成干支纪年,顺理成章的就这么延续下去。所以严格说,春秋以后,可能太岁纪年就出现了,太岁纪年再配十干,就很自然的转换成干支纪年。干支纪年在东汉普行,所以后人研究历史说干支纪年起于东汉,其实应该提前到战国初期。因为《左传》里的岁星纪年,逐年失灵,到了战国初期,就是用的十二地支纪年,地支转换成干支纪年,非常方便。

现在中国人普遍是用十二生肖纪年。1949年以后我国就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