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02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5月8日16:00,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二教204教室,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继昨日精彩的讲座之后,依旧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题为“古代天文学——四相、三垣、二十八宿等有关天文图的解读”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2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师生以及诸多来自校内外的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闻玉老师对其著作——《古代天文历法讲座》的成书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984年6月,张闻玉教授应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之邀,至南京讲学一月。1985年,张老师将当时的讲稿整理编订成为《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期间,张闻玉教授还特别提及在南京大学讲学当年7月所作的一首旧体诗:“旧友新交白下逢,切磋历算叹神工。春秋冬夏轮回至,日月星辰掌握中。始信先民才艺巧,更惊时圣智灵通。清风化雨江天洒,仰止情深四海同。”并就诗中意象以及内涵进行了细致地讲解,以此表达对其先师——张汝舟先生的缅怀之情。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对在座师生的治学方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作为学者,必须要有一个学术体系”。随后,张老师讲述了他与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南京大学中文系王气中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徐复先生、四川大学彭裕商先生、东北师范大学的陈连庆先生、岐山县博物馆庞怀靖先生、湖南师范大学周秉钧先生的交游状况。

讲座期间,张闻玉教授就“科学的天文历法”的理解、张汝周先生“三证合一”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及王力先生著作《古代汉语》星图中的“三垣二十八宿”三个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一、“科学的天文历法”的理解

张老师认为自然是科学的。科学,就意味着无神秘可言,它必须是简明而实用的。科学的天文历法,要掌握它,也就不难。就其内容,如《尧典》所说两个字“历”、“象”,司马迁《史记》理解为“数”、“法”,一个是天象,天之道,自然之道,有“法”可依之道;一个是历术,推算之术,以“数”进行推演。司马迁把历、象理解为数和法,这个象就是天象,天之道,叫自然之道,天道,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转,它有它自己的规律,推算之数。张老师进一步讲到,涉及历术,就得学会推算,用“四分法”推算实际天象。天文就是观天,历术就是推算,历术和天文本来就是一回事。先观天象,日月星辰运转,把规律掌握以后,就到室内来推算推演。把它变成数,用干支纪日来推演,不下这个功夫,历法就无从谈起。

二、张汝周先生“三证合一”的历史研究方法

张闻玉先生说到,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后,最早研究甲骨文的是“三堂”——王国维王观堂、郭沫若郭鼎堂、董作宾董彦堂。甲骨文的研究王国维的贡献很大,他把出土文献跟传世文献结合起来,叫“二重证据法”。那么,张汝舟先生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外,加一个“天象依据”,做到了“三证合一”,彼此取证,结论自然更加可靠。即所谓“例不实,法不立”。

三、解读王力先生著作《古代汉语》星图中的“三垣二十八宿”

1. 紫微垣。天文图将天象分作“三垣二十八宿”,中间是“紫微垣”,北极星就在十字架最中间,天极附近最亮的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下面是北斗,七颗亮星。“斗”就是古人盛酒的方斗,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旋、天机、天权”是斗杓,“玉衡、开阳、摇光”是斗柄。“紫微垣”两边圈起,上面是紫薇左垣,下面是紫薇右垣,中间这个区域里面有勾陈、北极,就是与紫微垣有关的星座。

2. 太微垣。紫微垣以后,春分点这个地方有个“太微垣”,也是左垣右垣,左垣是左执法、东上相、东次相、东次将、东上将,右垣是右执法、西上将、西次将、西次相、西上相,中间有五帝座啊,也就是一座宫殿。

3. 天市垣。紫微垣,太微垣再往左边就是“天市垣”。“天市垣”中间有帝座,那是帝王的居所,有天市左垣,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有天市右垣,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

之后,张闻玉教授又对“二十八宿”逐个进行了描述。现场学习气氛热烈,参与师生均收获颇丰。

最后,杨世文老师对张闻玉教授的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诚挚邀请全体师生明日继续聆听张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