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2014年5月6日下午四点,在四川大学东二教204教室,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张闻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讲座。
张闻玉教授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昌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196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74年回贵州大学任教至今。1979年秋~1981年春,问学于安徽滁州张汝舟先生,得天文历术真传。1985年秋~1986年夏,随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学《易》。其学术研究涉及古代汉语、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历法以及《周易》之学,强调文献、器物与天象“三证合一”。其中,关于西周年代学的考证,尤其受到学界的重视与赞誉。着有《古代天文历法浅释》、《古代天文历法论集》、《西周王年论稿》、《铜器历日研究》、《逸周书全译》、《辛巳文存》、《历史年代与历术推演》、《古音学基础》、《古代天文历法说解》、《语文语法刍议》、《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汉字解读》、《西周纪年研究》、《辛卯文汇》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王国维〈生霸死霸考〉志误》、《西周王年足征》先后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先后应邀至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术机构讲学。
此次,张闻玉教授是受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之邀到川大进行为期十讲的天文学讲座。今天,张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第一讲“天时、地利与人和——国学研究的现状”,同时,这也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0讲。四川大学古籍所教师舒大刚教授、杨世文教授、彭华教授、王小红副教授等以及校内外数十名学子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舒大刚教授作为主持嘉宾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张闻玉教授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随后,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在张教授看来,传授知识、学好国学、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人的一个主要任务。所以,他并没有马上讲有关天文历法的具体知识,而是先开了个题目:学好国学传承中华文化。
为什么要讲国学呢?首先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习近平主席在山东考察时发表了一个内部讲话——《习近平同志在山东省考察工作时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话要点》。过去我们的做法是毁灭文化、毁坏传统,但是现今的形势却很好,是国学之福,我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国学文化,是因为党中央非常的重视。张教授还为我们朗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并指出我们今天在这样的形势下,享受这样一种福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大有好处。我们应该要有信心。张教授以自己虽然年岁已大但仍然愿意出来担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为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文化人,自身应该有一种担当,要把文化传承下去,并希望大家能自发勤奋学习,要向着当学者、做大事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接着,张教授又就什么叫国学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简单来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或者中国人的学问。张教授并没有马上给我们解释为什么国学要这样来理解,而是先用小学的方法为我们解释了“文化”二字,他认为小学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从文字学的角度理解“文化”,那么“国学”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张教授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通过汉字我们得到的是最简明的东西,我们的学问最简明的,包括天文历法,好像是绝学、玄学,其实进入这个领域你就会知道,天文学也非常之简明,但如何应用还是要看个人的本事。书上讲的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有了这个基础就要去应用。我们做学问,都要从基础学起,先把握最简明的东西,然后自己去创造发挥,没有创造发挥等于零,没有用。研究生、博士生要做的就是创新,要把文化创新、推其前进。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学问呢?张教授引用黄季刚先生的话,指出做学问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要聪明一点,头脑好用一点;必须勤奋下工夫;要有明师指点,这个明师指明白的老师;做学问要占有资料,不占有资料就什么都免谈。此外,他还用实际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以上四点。
总的来说,张教授认为我们最终要做一个文化人,要宣传传统文化,那么首先,小学是基本功,是工具。其次,必须把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弄明白,要找到根,文化才能体现。
最后,舒大刚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受益匪浅,更加明白了学习国学的方法以及坚定了对国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