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期在文科楼碉堡楼举行,主讲人为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主持人为杨世文教授,讲座题目为《老子》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诠释系统。这是刘老师第三次莅临我校举办讲座以供我校师生学习解惑。
刘老师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二者是互补的,道家在心灵层面哲学层面都是不亚于儒家的。刘老师先定义了何为“原创文化”, 原创文化一般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整体系统,它开创了一个已往没有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开悟当世、启迪后生,并不断地被诠释且在诠释中获得生命力。而老子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价值系统,道即为原创文化。概括老子的思想,如果要用两个概念来概括:就是道与德;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概括其实质思想:道;如果要用一个概括解释这个道:自然。
一、“道——自然”:《老子》的文化原创
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系统的开创是就是老子的原创。虽然“道”这个字在殷周以来就广为使用,不仅《六经》中有,甚至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出现了,但其大都是在具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老子在终极的形上层面超拔天、地、人,并探寻能将其贯通起来,从而既是宇宙的本根,又是人生存乃至生命的内在根据的东西,于是“道”作为合一“天人”的纽结而被创生出来。“道”的原创性首先在于老子将“道”与宇宙万物生成、根据以及人的生命存在联系起来。与本体的、实存的“道”相关,老子还创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就是“德”。“德”是老子从形上过渡到形下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陆德明的解释,“德者,得也。”得之于道而内在于物自身的属性就是“德”。 “无为”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是基于道的自然本性、体现其负价值的行为方式,说明老子第一次发现了负价值的意义。在老子看来,本真的状态就是持守“朴”之本性不失,即回到人性初始的状态。“道”论是老子原创文化的核心,基于“道”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是老子全部理论展开的基点。也是此后道家学说在诠释中被“多向度开启”的出发点。“自然”是联接“天人”的纽结,由此引发出老子“无欲”、“守柔”、“不争”的人生态度和“静观”的直觉体道方式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独特的意义系统。
二 《老子》的诠释系统
一般地说,原创的东西具有“无限开启的可能指向”。(王树人说)也就是说,原创文化能推展并显现为对人类思想无限开启、深度反思、多向导引的作用,从而成为以后诸种文化传统的渊源。原创的东西,虽“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 一般地说,《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主要有六大典型的相互区别又互有交叉的诠释系统:秦汉至隋唐的庄玄本体论系统;黄老的经验致用系统;道教的仙学养生系统;佛教的悟空禅修系统;宋元明时的儒学(理学)系统;近现代则有以融通中西为特征的“新道家”系统。刘老师就这六大系统进行了详细解释和阐述。当然还有一些影响不大但也有特点的诠释,如唐代王真的兵家系统,还有四位皇帝注老子,以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为代表的皇帝对《老子》的政治诠释系统等。《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被多向诠释的事实,有力的证明它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作为源头活水的原创地位,也正是这种多向度诠释,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也必须看到,这种种诠释的系统在发展原创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起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遮蔽真理”的作用,甚至“使原创的精神智能受到遮蔽或异化”。本文的目的,本来不仅仅是揭示《老子》被多向开启的事实,还应该进一步通过“去蔽”而返回原创,以澄明真理。但从诠释学的观点看,这似乎是一个永远也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十分积极,从各个方面提出了问题,如“道家之自然与儒家之自然异同”“如何从正面来积极的理解道家思想”“蒋伯潜认为老子不能称为诸子之首”等等,刘老师耐心的做了细致深入的解答。
杨世文教授总结了本场讲座,并认为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诠释和发展。
最后,舒大刚教授对刘学智教授表示了感谢之情,感谢各方支持,对于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读书要懂得兼济天下,关心自己之余更要懂得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