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96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3月28日下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乐昌教授在四川大学文科楼碉堡会议厅作了一场题为“宋儒张载文献集成与思想研究四题”的学术讲座。

林乐昌教授主要从事关学研究,着有《正蒙合校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多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身哲学专业的林乐昌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一直试图把文献整理与哲学思想研究结合起来,让哲学思想研究有充分的可靠的文献资料支持。2000年之后,一边自学文献研究,一边给研究生讲授《中国古典哲学文献学》课(课程名称未用流行的“史料学”)。

林乐昌教授结合20多年的研究经历,通过研究涉及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文献研究的,另一条则是思想研究的)、四个议题(每条线索各两个议题)给在座的师生们加以介绍:

第一条线索:包括两个议题——从“正蒙合校集释”到“张载文献集成”,是文献整理方面的尝试(其中也包括思想研究),是研究工作由小到大展开的过程;(两“集”)第二条线索:是对张载理学思想的研究,具体介绍两个议题:张载的“理学纲领”与“伦理学纲领”(两“纲”)。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两“集”、两“纲”。

一、关于《正蒙合校集释》

(一)《正蒙》集注的学术价值

林教授认为在历代《正蒙》注本中,单注本较多,但也有集注本:如明代高攀龙撰《正蒙集释》四卷,所用注本不多;另有清代王植撰《正蒙初义》十七卷,选辑历代注本数量最多,达十一种。《正蒙合校集释》是一部汇合《正蒙》南宋、明、清等十一个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辑南宋、明、清十九种《正蒙》旧注加以集释,并通过按语形式在校释和义理等方面加以研究的学术著作。该书采用传统“集释”体式研究张载《正蒙》,力图把《正蒙》哲学思想研究置于排比和整理历代旧注资料的基础之上,尽量把文献校勘汇集与哲学思想诠释统一起来。

(二)从“集释”到“合校”

1、“集注”在前,而关注“合校”在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林乐昌教授对版本学和校勘学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注意到在“集注”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汇校”或“合校”方面的工作。《正蒙合校集释》结项后,他把其中涉及校勘的问题加以提炼,写成论文《通行本正蒙校勘辨误》,文中结合通行本误校10例,分析了致误的原因,一是选本囿于清本,而未涉及明本,更遑论宋本;二是校勘限于“他校”,竟舍弃了“对校”这一最基本的校书方法。

2、关于《正蒙》合校的底本问题。林乐昌教授认为版本选择当否,是保证古典文献校勘质量的基础。而底本的选择,则更是关键。他以鸣道本为底本,而文粹本则仍有重要的对校价值。林乐昌教授也回应了有关鸣道本相关信息的反馈,他总结说:“所谓‘最好版本’的形成,一要靠广搜善本,二要靠精心校勘。”

二、张载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的尝试

(一)从“集释”到“集成”

林乐昌教授指出张载文献的“集成”研究计划,是着眼于以下三点而提出的:

一是着眼于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认为应当对理学大师的文献进行超出全集范围的“集成”式整理。

二是着眼于完整的理学史研究,与日本学者从“接受”眼光编纂“大系”不同。

三是着眼于张载基本文献质量的提高、范围的扩大,以及注释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二)简介“集成”研究的内容:1、总体框架:分为两大板块、五个类别,见以下附表。

表(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两块、五类)

板块一:张载文献集成

1、基本文献《张子全书》或《张载集新编》

2、注释文献

3、附载文献

板块二:张载理学研究

4、张载理学思想体系研究

5、张载理学历史影响研究

2、 关于张载“基本文献”的整理:

《张子全书》,后来被纳入《关学文库》,将于4月交稿,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1)书名:依据黄永年先生所谓“存旧”原则,书名无权轻改,故称《张子全书》。(《张载集新编》也可以斟酌。)

(2)体例、内容:依据明代徐必达《全书》本,改正《张载集》的某些处理不当之处。

三、《正蒙.太和篇》12章:理学四句纲领

现在转入第二条线索:张载的“理学纲领”与“伦理学纲领”,简称“两纲”。林乐昌教授认为在这“两纲”外,其实还有张载的“四为句”有时也与“两纲”相纠缠。他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为句是张载走上学术道路后对自己志抱和理想的抒发,而并非对自己为学宗旨的概括。

他指出张载另有一组“四句”,是他对“天”、“道”、“性”、“心”四大基本观念的界定,也是张载对自己理学体系的概括,可称为张载理学“四句纲领”。全文是: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林乐昌教授讲了其中的四个问题:

(一)张载理学纲领和核心概念序列

林乐昌教授认为这四句话是张载晚年精心构撰的理学纲领,可称为“四句纲领”。这“四句纲领”每一句都以“名”字结句。古人所谓“名”,语意相当于现在之“概念”。“四句纲领”分别界定了“天”、“道”、“性”、“心”四个基本概念,是张载理学体系中自上而下的四大概念序列。这“四句纲领”,具有表述严整,排列有序,界定清晰,作为理学“纲领”的特点很突出,也很少见,应当是考察张载概念序列和理学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据。

(二)四大核心概念当中最重要的是“天”

林乐昌教授认为张载以道家“太虚”概念释“天”的意图是批评秦汉以来儒者“知人而不知天”的“大蔽”,以改造儒家“天”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载背弃了周孔天观的立场,他是淡化了其天帝信仰的政治色彩,突显了周人天观在哲学上的超越义、主宰义和道德根源义。基于这一理解,“天”,便不再是汉儒的苍苍之天,而是张载站在周人天观立场上,借助道家“太虚”概念改造了的超越之天。

(三)关于张载理学学的体系结构,可划分为形上和形下两大部分

林乐昌教授指出在北宋诸儒中,张载属于“对儒学真能登堂入室并能发展出一个新系统”的大师。(韦政通语)张载关学“四句纲领”前两句说的是“太虚”、“气化”宇宙论哲学,这正是以“天”、“道”范畴为核心的,故可以称为“天道论”,他把天道论归结为形上学的。张载关学“四句纲领”后两句所说,属于心性论哲学,就其主要内容看,也可以归结为形上学。所以“四句纲领”其实是张载学说中的形上学部分的纲领,包括天道论哲学和心性论哲学两个层次;而其形下部分,则主要指张载面向现世社会、范导个体行为、社群关系和国家政治秩序的的礼学,具体内容为张载的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

(四)语境背景的文献依据,有助于准确解读

林乐昌教授指出通过卫湜《礼记集说》,可以辑出张载佚着《礼记说》,从中可清楚看出,《太和》12章“四句纲领”,是对《中庸》首章的解说,据此可还原该章的语境,有助于对该章诠释对象的理解。

四、《西铭》:伦理学纲领

林乐昌教授指出与上述张载的理学“四句纲领”一样,《西铭》关乎张载的为学宗旨,但它是张载的伦理学纲领,与“理学四句纲领”有一定区别。他认为《西铭》的主要义理包括:以“乾坤”大父母为表征的宇宙根源论,以“仁”、“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论,以“仁人孝子”、“事天诚身”为担当的伦理义务论和伦理责任论。他指出按照《西铭》的义理内涵及思路脉络,可以把宇宙间一切关系及其结构归结为两个层次、四重维度。所谓两个层次,一指宇宙间以纵向上下关系为特征的“父子”关系结构,二指宇宙间以横向平行关系为特征的“民胞”、“物与”关系结构。在第一层次中,又可以再分为两重维度,即:人与“乾坤”大父母之间的关系,及人与生身父母之间的关系;在第二层次中,又可以再分为两重维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同胞关系,及人与物之间的伙伴关系。张载的仁爱观,就蕴涵在这里所谓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结构当中。

他把《西铭》的宗旨和精髓归结为“仁”、“孝”伦理原则,这与早期儒家有所不同,是基于宇宙根源的解说,其新意表现为“两个扩大”,“一个突破”。先是“两个扩大”:一是把“仁”扩大到自然万物的实践范围。二是把“孝”扩大到人类对天地父母行孝的实践范围,为“孝”注入了神圣性,使“孝”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再看“一个突破”,张载倡导平等之爱(用此理念限制后者),但他并不排斥差等之爱(用“礼”加以规范)。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爱,可为区分社会公德与个人及家庭私德提供传统资源。

林乐昌教授指出,今天,可以把“天地父母”理解为自然界。《西铭》的理念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告诫是一致的,对人类极具警醒意义。

五、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林乐昌教授指出以张载研究为突破口,今后还有可能把研究将逐步扩大到对唐宋儒学转型问题,以及北宋理学的起源、分系等问题的研究。

林乐昌教授的报告开阔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资料、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报告结束后,林乐昌教授也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友好的、有深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