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94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3月27日19:30,在四川大学文科楼碉堡楼会议室,西南民族大学杨翰卿教授为在场的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儒学的生命力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之前,古籍所副所长、主持人尹波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杨翰卿教授的生平、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杨翰卿教授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二级教授,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学术成果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儒学与传统文化、儒学与东亚文明、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等以儒学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和较大的学术贡献,在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方面的研究,达到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地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宋代儒学与现代东亚文明》、《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等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1期)发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及多家刊物摘转,发表《儒学与现代东亚价值观》(《中州学刊》2002年1期)论文,被韩国成钧馆大学译成韩文载入《??????????????》一书在韩国出版。

杨教授在讲座之始首先讲述了自己与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的渊源,对儒学院的工作和成果进行了肯定和赞扬。并对3月25日舒大刚教授和吴龙灿老师合写的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把儒学从学科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文章进行了中肯评价,杨教授认为这篇文章从操作的层面探讨了如何进行儒学研究和普及的问题。

杨教授提出儒学从建立以来的两千多年,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东西方广为传播,它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传统的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这只是外在的影响力,儒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必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一个严谨的探讨。杨翰卿教授的本次有关“儒学的生命力问题”的讲座共分为四个方面一、儒学的性质作用、理论结构和理论生命;二、作为文化类型、生活方式的儒家传统;三、儒学的现代命运和理论进展;四、儒学的现代性回应及其生命力。

一、儒学的性质作用、理论结构和理论生命。

首先,杨教授指出儒学的性质是儒家传统,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思想特质的观念体系及其所建构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并且,儒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伦理道德的、社会法律的和非宗教而却具有宗教性的功能作用。儒学从战国时代即开始获得社会认同,汉代及以后被国家政权自觉地用来作为建构社会政治生活、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理论工具、指导原则,儒学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的国家意识形态。因而,儒学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也就获得了他功能作用上的扩展,即具有了伦理道德的、社会法律的和非宗教而却具有宗教性的功能作用。

其次,杨教授认为就解析儒学而言,儒学的理论结构有两种:一是在原始儒学时期的孔子思想中就开始形成的、以‘仁’、‘礼’、‘命’(‘天命’)三个基本范畴所体现的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的儒学思想结构。二是在作为传统儒学理论形态最高发展的宋明理学中为朱熹所明确表述的,‘以本体言之’和‘以流行言之’的分析儒学(理学)形上对象(‘理’、‘太极’)的观念层次结构。

在此基础上,杨教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即儒学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这一角度说明了关于“儒学的理论生命”的问题,这一方面也可称作“儒学的呼应能力”。杨教授首先讨论了儒学与彝族哲学。彝族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儒学文化关系密切。彝族哲学有一些经典性的文献,如《宇宙人文论》、《宇宙源流》(亦汉译为《训书》、《说文》)、《西南彝志》、《土鲁窦吉》(宇宙生化)等典籍。这些文献代表了彝族传统哲学和文化发展的理论思维水平,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起源和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宇宙结构等宇宙图景的深层观察。彝族哲学宇宙生成论的自然演化轨迹大体是有两条:(无极、太极)清浊二气—天地(哎哺)—五行—万物;另一种是:清浊二气—哎哺—四方八角(四正四维—四时八节(宇宙八方) —五行—万物。彝族哲学的这两个宇宙演化系统,显现出至少与先秦至两汉间中原儒学某种程度的契合与互应。中原儒学在先秦、两汉有《易传》、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等学说,基本概念所构成的观念体系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杨教授还提到在儒学与另一白族或彝族的哲学研究方面,清初有一位研究很地道的学者,即云南姚安府土同知、儒家学者高奣映。高奣映着有《太极明辨》一书。高奣映诟病朱熹对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命题的阐释,力挺太极本体论的观念 。

二、作为文化类型、生活方式的儒家传统。

杨翰卿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建构的生活形态最重要的特质和最凸显的特色之一是:儒家以细密的伦理关系之网和道德规范之网构筑了具有封闭性特征的周延的道德生活世界,每个人都以一种或多种伦理角色被嵌定在某个伦理关系位置上,每种行为都有道德规范规约着。杨教授指出,在这个周延的道德生活世界里,人们都能通过伦理关系实现自我认同,都能通过道德实践获得充实、慰藉、幸福的人生意义感受。并且,这种以理性的、世俗的伦理道德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意义的生活形态,不是属于部分阶层人士的,而是全体民众拥有的;不是短暂时期里的昙现,而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存在。

三、儒学的现代命运和理论进展。

(一)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

杨教授认为这一时期的儒学被视为是酿成厄运的精神的、观念的根源, 因而受到严厉的责难和否定性的批判。

(二)新世纪到来,中华民族迈上复兴之路至今日。

杨翰卿教授指出,虽然儒学的定位已有了变化,但儒家的伦理精神和文化生命依然存在,儒学仍是珍贵的;儒学也在前进,不断获得新的理论进展,得到新的确认、阐发和彰显,仍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类型和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存在。

(三)20世纪中国儒学取得的理论进展。

杨教授说明,这一时期的理论进展突出体现在现代新儒家对于儒家传统的理论阐释。但现代新儒家也存在问题和缺憾: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成就,是把儒学主要作为一个观念体系被诠释,儒家传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容并未得到阐释。这样,现代新儒家的“儒学永远精神价值”,实际上只是未能显现儒家生活内容的某种抽象的观念。现代新儒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由于未将儒家思想所建构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纳入理论视野,所以不免其主观性较强而历史意识不足,每援借现代西方哲学某观点,驰骋己见,作主观演绎,多有背离儒家思想观念之历史情境和意涵的情况出现。

四、儒学的现代性回应及其生命力。

杨翰卿教授提出儒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共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提供“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因素;(二)提供“为社会秩序之核心的国家权力重心形成”和“社会生活中行为失范危机消解”的秩序因素;(三)表现为适应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较强的适应转变能力”。

杨教授进一步说明,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化生长,在于走出伦理本位的社会、儒家传统道德新的生长,以及儒家伦理道德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坚守和在公共社会生活空间的生长。总体来看,“在迄今人类文明已经创造出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中,儒学无疑应是属于最悠久的一种;在人类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中,儒学也会是有生命力的一种。儒学有伟大的明智——从不企望超越人性,超越生命;但一直努力于完善人性,完美人生。”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师生与杨翰卿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杨教授耐心的对师生们的困惑进行了解决,现场学术气氛热烈浓厚,杨老师对在场师生们进行了赞扬和鼓励。最后,尹波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安县白塔村的儒学教育实例对儒学的生命力表示了乐观的态度,并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儒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