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93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3月7日下午4点,在四川大学文科楼碉堡楼会议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谈谈民间儒学的新开展”为主题的学术演讲,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舒大刚教授、浙江省社科院原哲学所所长吴光教授、台湾元智大学詹海云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海洋教授、学院分党委赵海程书记等3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出席了此次讲座。

郭齐勇教授从民间儒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特点、民间儒学的发展态势、民间儒学的现代意义和儒家在当代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等三方面讲解了儒学在民间的新发展。

第一,民间儒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特点。

首先,郭齐勇教授以习总书记访问曲阜孔府、孔庙一事展开话题。郭教授为此次访问可能所引发的“国学热”抱有期待又充满担忧。郭教授希望中国传统儒学文化重回大陆,却认为国学重返大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条件,大学教育环境和生活均比较舒适,但是人心没有寄托,环境问题严重,人们没有归属感,可以说“国学热”的诞生以及经学回归是民间的需要。儒学本身就是经世之学,它调整了人与任何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儒学、经学回归确实是这些民间问题的根本解决方式。从秦汉以来,儒学就是民间的普遍价值观,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足见儒学深入人心。郭教授在此基础上,举清朝民间王凤仪善人等人的例子说明民间儒学发展的状况。

其次,郭齐勇教授指出,近二十年推动民间儒学发展的特点是:一是海峡两岸三地的互动;二是佛道团体和民间团体的互动。比如南怀瑾先生来大陆讲学,净空法师在香港、安徽推动《弟子规》的学习等。这些民间儒学的推动者大多为佛道法师及民间善人。这个特点也是我们传统儒学在民间发展的鲜明反映。郭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儒家学派在民间的一个学术暗流,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太谷学派”。“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始人为周太谷(1764年~1832年),安徽池州石隶人。太谷学派广泛传布于江苏仪征、扬州、泰州、苏州一带,百余年间,盛行于江湖,全盛时徒众达万余人。这一学派仍以儒家“仁爱”为中心,但又吸收了道、佛两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作了很多新的解释,可以说是传统儒家学派的总结,现代新儒学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郭齐勇教授对博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提出建议。郭齐勇教授认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可以拓展为地方儒学大家研究、精英文化研究、儒学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对话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郭齐勇教授还指出了一个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中国人信仰的重建。在过去,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比如对沃尔夫、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思想的影响,包括文官制度、孔子思想等。但是现在,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普遍重视金钱,没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所以,从信仰重建的这方面来看,中国现在文化教育中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践行,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的儒家“知行合一”的信仰教育体制。在历史上,如朱熹的《朱子家语》就是朱子致力于民间“家礼”普及著作,蔡元培先生也为中学生写过修身教材,为法国华工写过夜校教材。这些大学者为民间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因此,我们现在社会需要一些儒学的志愿者来推动民间儒学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民间儒学的发展态势。

现在民间有很多学校要学生穿汉服、行跪拜礼、背《三字经》,这种行为虽然饱受非议,但是这种“国学热”的虚热和假热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内国民文化教育的欠缺。正是体制内的国民儒学教育的缺失导致了这种不正规的教育,导致了“国学”教育的畸形反弹。我们现在的任务并不是要穿着汉服搞仪式,而是要从家庭教育抓起,在根本上给孩子进行真正的儒家传统教育。并且,郭教授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要学习基督教的传教方式,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普及儒家礼制。但是,如果将儒学作为我们文化的根,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相信经过习主席的提倡,儒家文化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第三,民间儒学的现代意义和儒家在当代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儒学是我们的国本,在体制内的国民教育中还要大力加大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分量。用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是不合适的,国学教育、儒学教育是生命教育、是性情教育,要逐步的进入正规的国民教育系统中来。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台湾的经验,也要扩大民间组织和社团的影响力。因为民间社团影响范围较广,有利于防止基督教极度的传教活动。所以,儒家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想要进入社区和家庭、工厂、机关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民间儒学的意义在于:一是弘扬以修身为中心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来治疗现代病,克服现代精神的顽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使得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得到良性发展。二是在广泛的吸收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基础之上,在肯定文化时代性的同时,保留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中国人之谓中国人、中国文化之谓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是赞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三是和佛教、道教一起成长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宗教文化的生态平衡。这一点,我们要像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学习动心忍性。就社会理想和“中国梦”而言,讲的最好的是《礼记.礼运》,实际上这也就是我们最期待的基本权益,而传统制度架构转化为现代政治制度,需要儒学的参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就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传统价值观进行系统的学习,以维系世道人心,推动社会改革。我们要将书本儒学转化为生命儒学,与社会结合,与民间结合,这样才能使儒学重回民间。

最后,舒老师对此次座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郭齐勇教授本次讲座是“现代儒学转型的号角”,并强调了民间儒学发展的重要性,对在场学生以及现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之后,在场师生与郭齐勇教授展开了互动对话,提出了很多关于儒学在民间发展的问题,现场讨论热烈,郭教授就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与分析,郭教授严谨的态度、包容的作风和幽默的言谈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