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22讲

时间:

地点:

122.jpg

2014年11月18日下午3点,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恩林教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3-505教室为我们带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22讲——论《易传》人性的“善恶统一”说。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古籍所所长舒大刚主持。到场的有古籍所师生和其他院系的师生。

讲座伊始,舒大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陈恩林教授的治学成就。陈恩林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史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周易学会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教育部聘为“中华文化奖学金”指导教授。2000年、2012年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客座研究员。200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2010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东师学者教学名师”。2011年被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2012年被四川省聘为《巴蜀全书》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先秦军事制度研究》、《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舒大刚教授还特别指出陈恩林教授多年来始终关心古籍所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曾多次来古籍所为大家传授治学经验,分享研究成果,并对陈教授再次来到川大为广大师生分享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欢迎。

随后,陈教授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开始了他的讲座。首先,他简单的为我们阐述了我国古代先民早已有之的善恶并论传统,例如《皋陶谟》中的九德“栗、立、恭、敬、温、廉、塞、义”和《洪范》中“正直、刚克、柔克”的三德,所以《易传》本质上是人性善恶统一论者,这既是对古人将善恶对举的继承又是对劝善教育的总结。然后,陈教授为我们讲了《易传》的“天人合一”观是性善论的源泉,《系辞传上》解释人性出于天道之规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人性之所以为善,仁义礼智只是具体内涵,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人性的天道之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性与天道本题合一的本质特点。但是接下来陈教授就指出,以此判断《易传》就是性善论是欠妥当的,《易传》作为阴阳对立统一论者,一阴一阳作为三才之道是互相转化的,吉凶是阴阳变化的两极,悔吝是其中间状态,吉凶是一个不断互相转化的循环过程,因此自然的吉凶就在不断地转化中禀赋给了人类,从而形成了人类的善恶。最后,陈教授为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文献依据,展现了他在文献研究方面的专研成果,阐明了帛书《易之义》、《干文言》、《坤文言》、《彖传》这一系列文献中关于人性善恶统一的观点,得出最终结论,《易传》以“一阴一阳”的高度,论述人性的善恶统一论是先秦时代人性论的代表,是一个高峰。

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圆满结束,在座师生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有多名同学在讲座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陈教授都一一认真耐心予以回答。舒大刚教授为本场讲座作了总结,舒教授认为这是关于《易传》人性论论述中极具思想高度的一次阐发并再次感谢陈恩林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