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20讲

时间:

地点:

120.jpg

2014年11月12日上去9:00,在研究生院3-507教室,继两场精彩的讲座——“国学讲些什么”、“国学精神传承”之后,宋志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第三场题为“国学价值导向”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20讲。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副所长尹波老师以及诸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四川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尹波老师简要介绍了之前两场讲座的情况。讲座开始后,宋志明教授首先提出儒道两家都把道视为意义世界的终极依据,视为真、善、美、圣、群的担保,把求道当作最高的价值目标。中国佛教可以与儒道互释。

随后,宋教授围绕“求真、求善、求美、求圣、求群”几个问题进行了讲解。

一、求真

道家:道=真。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把与自然同体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求真即求道,真是一种得道的境界,与“人为”无关,得道之人就是真人。儒家:道=真=诚。儒家所说的道,一般是指人道,表示一种理想的、入世的人格,比较强调道“自为”的意义,得道之人就是君子。中国佛教:真=空=如。佛教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以进入“西方净土”为终极价值目标。入世的佛教同儒道求真意向一致,回归“一个世界”的世界观。

二、求善:

道家:善=朴。基于“求真”的价值取向求善,强调善的实质。反对拘泥于形式,注重理想对现实的超越,个体的自我完善。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作秀。儒家:善=利他、利群。基于“求诚”的价值取向求善,强调实质与形式的统一,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追求“尽善尽美”。中国佛教:善=慈悲。普渡众生,恪守戒律。佛性善是人性善的另类表达。

三、求美:

道家:美=率真。以自然为美,尚无为。真正的美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美、内秀之美,不承认形式美的有用性。道家在美学领域中的影响力要比在伦理学领域大的多。儒家:美=善。美从属于善,善主导着美。人性美、道德美、心灵美、行为美。中国佛教:美=净。以净为美,以染为丑。染中求净,契合国学传统。儒家比较重视善,道家比较重视美,佛教比较重视真,三家共同范导国人美的追求。

四、求圣:

道家:圣人=真人。圣人是“与道为一”的逍遥之人;圣人是超凡脱俗的散淡之人;圣人是“由技进道”的高超之人。儒家:圣人=仁者。圣人是仁德的化身;圣人是凡人的楷模;圣人把德摆在首位。中国佛教:佛=圣。佛与众生同在是圣人与俗人同在的另类表达。三家的美学观互补互释。有差异,不冲突。

五、求群:

道家:消极的和谐。儒家:积极的和谐。中国佛教:惜缘的和谐。儒、释、道共同指向和谐社会。

最后,宋教授认为:儒释道构成的国学,共同营造国人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信仰世界。国学价值观以哲学价值观取代了宗教价值观,是化解现代人价值冲突的一种选择,我们应当认同国学价值观。

讲座结束后,尹波老师对此次座谈进行了总结。宋志明教授以学问结合现实,将国学的内涵、精神和价值导向解释的简单明了,使大家受益匪浅。而宋教授幽默精炼的讲座风格和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