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月11月下午3:00,在研究生院3-507,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为川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讲座,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
张践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兼任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正如孙中山所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胡适说:“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个孝字。”“孝”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张践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起源。从历史的观点看,孝道观念和人类其他观念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并非从来如此淂天然感情。商朝后期开始出现孝道的观念,是与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有关。“盘庚迁殷”,商朝从此定居,进入农业社会。从周代开始,明确提出了孝的观念,最为可靠的证据是出土的周代金文,在西周的青铜器中,孝字已经大量出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社会剧烈的变动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百家对“孝”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墨子“兼爱”、“利亲”的孝道观,道家反异化的孝道观,法家功利主义的孝道观,而其中儒家提出了孝道理论的全面建构,为孝道找到了人性论的根据,系统建构了孝道的行为规范。
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把孝道这样一种家庭伦理上升到国家政治哲学的高度,只有中国。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实质则在于“以己推人”的忠恕之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密切的,无过于其父母。因此道德的外推,首先将及于父母。在儒家文化中,忠孝之道经常是连用的,把孝道推行于社会,就会遇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孝道本身含有“尊祖敬宗”的意义,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强调孝道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中国人讲孝道,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赡养,也是为了子女自己的精神慰藉。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信仰上帝就没有精神的超越,其实他们不懂,中国人在家中尽孝道,就是中国的精神超越。
张践教授以图文结合、数据分析等形式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