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上午九点,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研究生院3-505教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志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宋老师的讲座题目为“国学的精神传承”,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18讲。部分老师、古籍所的研究生以及诸多来自校内外的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副所长尹波老师主持。尹波老师首先欢迎宋志明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开办讲座。其后,简要介绍了宋老师的学习、教学及研究经历。宋志明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华儒学源流》、《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现代新儒学的走向》、《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中国古代哲学发微》、《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等3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本次讲座是宋志明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讲座题目为国学精神传承,讲座开始宋老师首先指出,国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这种特质构成国学独特的精神风貌。国学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国学精神与中国哲学精神相一致,都指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接着宋老师提出了自己关于何为“国学”,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的主张。国学的含义:儒释道三家共同讲出来的如何做中国人的学问。国学既是“薪”(历史),也是“火”(现实)。我们应该立足时代需求,承继精神基因,与先哲前贤视界交融,打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破虚无主义,综合创新,以我为主,古为今用。
然后,宋老师分别阐述了国学精神的六点主旨。一、自强不息,先哲前贤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自强不息最能体现国学的积极进取意识。“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因,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因。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先哲前贤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二、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中国哲学家特别关注现实问题,使国学形成注重人生实践的品格。《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末清初成为流行的哲学话语。先哲前贤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同“实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知识。以“实事”(实践•行)为认识活动的起点,以“求是”(正确•知)为认识目的。三、辩证逻辑,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系,国学中的辩证思维比较发达。以阴阳范畴为核心,在先秦时期形成三个辩证法学说系统。第一个系统是道家的“贵柔”辩证法,以老子为代表;第二个系统是兵家的“尚刚”辩证法,以孙子为代表;第三个系统是儒家的“执中”辩证法,以《易传》为代表。四、以人为本,当古希腊的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印度哲学家把目光投向超越的彼岸的时候,先哲前贤则把目光投向人类自身。国学十分重视人事论问题的研究,不太关心纯粹的自然哲学问题。当然,先哲前贤也不是不涉及自然哲学问题,他们同古希腊哲学家的区别在于,他们探讨天或自然的时候,总是同人事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汉书•司马迁传》上说的“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国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曾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五、内在超越,与国学以人为本的精神相一致,先哲前贤常常把人生论与宇宙观合在一起讲,把现实中人生道路的探索同理想的价值目标的追求合在一起讲。他们讲哲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认识世界、指导人生,另一方面在于确定价值取向,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以便成就理想人格。所谓“内在”,是指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的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拯救与超拔;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性与内在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同彼岸世界相联系,因而没有神性的意味。六、有容乃大,国学具有兼容性而非排他性。所有在中国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产,中华文化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并广泛接受外来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资源之一。
最后,宋老师总结道,国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对于这样一份哲学瑰宝、一种民族精神,应该抱着一种同情的理解,改变菲薄固有的心态。“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辨证思维”、“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国学精神,对于打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仍有积极的意义。这六点是当代新国学的生长点。
讲座结束,老师们、同学们和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