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12日上午九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志明教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研究生院3-507教室为全校广大师生带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17讲——国学讲什么。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舒大刚教授主持,到场的还有张尚英、郑伟等老师以及古籍所在读研究生和各学院学生。
宋志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主攻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国儒学源流》、《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等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影响广泛。
讲座伊始,舒大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宋志明教授的求学背景和治学成就。舒大刚教授特别提到,宋教授作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在儒学和国学的研究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同时在担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总主编的过程当中,为广大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收录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宋教授时隔6年再次来到川大为广大师生传道授业解惑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欢迎。
随后,宋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开讲国学的含义。他提出,“国学”的含义应该从四个角度去把握:第一,从时代性的角度,“国学”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语汇,在中国古代没有“国学”的提法,“国学”是用来表达中国人在学术上的自我意识的;第二,从民族性的角度,“国学”中的“国”,并非是对主权国家或特定区域的称谓,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称谓,“国学”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第三,从整体性的角度,“国学”乃是中国人共同搭建起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共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盘点精神财富的家底;第四,从层次性的角度,“国学”既是文化遗存,又是精神基因。宋教授为我们分别阐释了这四个层面上国学的基本含义,通过文献的举例让我们领悟其历史渊源,通过哲学的高度概括让我们明白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最后宋教授对“国学”的含义下了最终的结论:主要由儒释道构成的“国学”,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现象学,特有的精神安顿方式,特有的人生智慧。简言之,乃是中国人做人的学问。并从儒释道的趣旨、共识、整合三个方面,告诉大家儒学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激励系统,好比粮食店,是激励人前进的常态的精神支柱;而道家的学说好比出售的“宽心丸”的药店,是人们非常态的精神安慰;佛学则如同精品店,是人们超常态的精神寄托。因此,由儒释道三家学说共同构成的“国学”不仅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国人的人生智慧,国学应当常讲常新。
全场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圆满结束,宋教授的语言生动幽默,举例准确恰当,引人深思。在座师生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有多名同学在讲座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宋教授都一一认真耐心予以回答。舒大刚教授为本场讲座作总结时谈到,国学的灵魂是三教互补,儒道佛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处世态度,使得我们的文明史得以传承,从未中断,提出当下讲国学的任务是找回传统,找回精神家园,并激励广大师生为了这一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