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下午在文科楼古籍所会议室由陈致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11期讲座,主题为《诗词与科举》。首先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为我们介绍本次讲座主讲人陈致教授。陈致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创意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系博士;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威斯辛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诗经》、金文、古史与清代学术。
从春秋时期“赋诗言志”,到明清科举制度以“五言八韵”策士;从六朝之诗入玄言,到唐宋时期以禅入诗;从“宫体”“台阁”,到张打油、王梵志;从文人酬唱,到释道往还;从骚赋之高华典雅,到歈讴之俚俗;倚声则有红牙檀板,有大江东去;度曲则有关山激越,有烟波画船。本场讲座主要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与科举考试的密切相关,从分析唐代和明清两代试律诗的特点为出发点,同时介绍古代诗人文人与科举有关的诸多佚闻趣事。诗歌为何在中国如此兴盛?主观因素是“诗言志”这一性质,客观因素就是科举考试对于诗歌的大力推动,学子想要从仕,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而诗歌则是考试的内容之一,“五言八韵”与“八股文”就有类似之处,科举与律诗的形成有极大关联。清代科举对于经学的关系主要是,官方注重理学,而民间实际上兴盛的是考据学,官方意识历来都不容易改变,而流传下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民间的,如汉代的古今文经学和清代的考据学,而清代考据学和科举考试又是互相影响的,东京之学为古文经学,西京之学为今文经学。在这几条主线下,陈致教授还穿插着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科举的细节和逸闻趣事,比如科举考试的流程,大致内容等。本次讲座另外一个方面则着重讲述了移民对于四川学术的影响,移民对于四川的文化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比如“湖广填四川”时期。四川由于地理因素原因,中原风起云涌之时有时也未能影响到四川,比如清代的训诂学新风潮影响到山东、广东、湖南等但却依旧影响不到四川,在比如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禁书院在四川基本没有流行,因此外来移民对四川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是十分巨大的,四川有一部分科举世家就是来自外来移民,带来了新的学术风潮。
随后,在座的师生纷纷对陈致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