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10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5月20日下午4点,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6楼古籍所会议室,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治学杂谈”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10讲。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以及诸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以及全部在读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之前,主持嘉宾杨世文教授对宫长为先生的事迹和著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宫长为先生是吉林省永吉县人。中学毕业以后,曾经下过乡、进过工厂。随后,读书于东北师大历史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宋敏、徐喜辰和金景芳三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史,专攻先秦史,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并于1996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李学勤先生。曾于2001年6月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先秦史、简帛学和国学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周公何以摄政称王》、《“分陕而治”说再认识》、《西周三公新论》、以及《〈周礼〉官联初论》等,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随后,宫长为先生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首先,宫先生从自身治学经验出发,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一、坚持以文献为主、以地下材料为辅

在古代史研究方法上,王国维先生讲究“二重证据法”,强调的是使用地下的出土的材料补充、印证地上的传世的材料,但二者并不是对等的相互印证。金景芳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国古代史,应当以传世文献为主,以地下材料为辅,并且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地上材料。比如“六经”文献,即应成为研究学问的重中之重。

二、材料、理论、眼界的和谐统一

李学勤老师曾经说过他学习甲骨文的过程:在求学阶段,他坚持自学,秉承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扩宽视野,不拘一格。在材料和理论方面,李学勤先生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原着,哲学高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他曾讲治学有三个境界:材料的贯通,理论的提高,眼界的扩展,三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宫长为先生为大家推荐了一本治学经典——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

其次,宫长为先生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家解读了一万年以来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一)人类一万年的发展

人类社会距今一万年前后是农业革命的开始,而青铜器、文字、建筑等衡量标准的提出,都是属于物化的文明,是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的。从整个大的历史起源来说,有了人和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文明。金景芳先生曾经从恩格斯的“起源论”出发,认为人类有两种生产关系——人类自身生产、人类社会生产,它们分别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和政治阶级关系,我们至今仍未超出这种关系。农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从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产生了氏族,人类社会自身的体制得到了发展。从世界角度来看,这两种生产为人类发展的标志性条件。从现在的认识程度来看,整个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农业革命时期、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以及后工业革命时期。

(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5000年为三皇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奠定时期。(2)前3000年,即黄帝——秦始皇时期为中华民族的开创时期。又可以具体分为两段:五帝时代(黄帝——夏朝之前1000年)、三代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2000年)。这一时期的诸子之学兴盛,是历史的必然,正如同时代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先知在海外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积累的结果。(3)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2000年,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4)辛亥革命至今100年为中华文明的转折期。这100年的发展超越了前几千年的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社会超速发展是前几千年积累的结果,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发展必须相应,否则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宫长为先生对中华文明的未来表示了乐观和希望,并认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靠所有中国人的努力,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是中国。

最后,杨世文教授对宫先生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场的老师及学生,与宫老师就治学方法和中华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整场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