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08讲

时间:

地点:

2014年5月15日16:00,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二教204教室,继昨日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精彩的讲座之后,张闻玉教授依旧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题为“古代天文历法的实际运用”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8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师生以及诸多来自校内外的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张闻玉教授从“月相定点”出发为我们解决了“月相四分说”、“初吉”是否为月相名词的两个大问题,并以铜器铭文实例为依据考证了西周初年诸王年岁。

一、从月相名词的解释到重新审视“月相四分说”

“既生霸”,“生霸”不是月相,只是指“受光面”。“既”,尽也,尽是受光的一面就是指全是亮堂堂的,具体指的日期是“十五”,即“望”。“望”代表日月相望,十五就是“既生霸”,月亮全是受光面。那么,同样的“既死霸”可以解释为全是背光面,指的日期是“初一”,即“朔”。“既死霸”是初一,那么第二天就是“旁(读若傍)既死霸”,就是“初二”。“胐”,指月亮出来了,日期是“初三”。古人记载“三日曰胐”,可以看到如眉毛一般的月亮。 “十六日旁生霸”,是傍着“既生霸”,也就是“既望”;十七日“既旁生霸”就是指“旁生霸”的后一天,“既”,已也。所以俞樾主张的是‘月相定点说’,以月相名称指代固定的月相,用以纪日,这是符合古历点记事实际的。”

二、“初吉”是否为月相名词

“初吉”不是月相名词,但是它有表明月相纪日之实,因为西周的铜器里面有很多记载“初吉”的内容,每月的“朔”都用“初吉”来替代,因为朔日是一月之始,古代帝王重“告朔”之礼,以朔日为吉日,望日亦为吉日,故“初吉”实指朔日,即月初一,所以青铜器铭上常用“初吉”纪日。“初吉”指“朔”,古今无异辞。做学问的人要严肃、严谨、严密,就是一个“严”字。两千年来“初吉”的解释就是朔日,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文献。文献记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之所以如此自豪和骄傲就是因为我们有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如果随意的否定了文献,何谈中华文化五千年?

三、西周初年诸王年岁考——以“小盂鼎”为证

有一个出土的铜器叫“小盂鼎”,上面有字“卅五”,郭沫若看成了“廿五”,一直被认为是康王器,这个器经张闻玉教授考证之后判断为昭王器。其考证依据就是历日天象。张老师讲到,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后两年就去世了。周成王当时仅13岁,周公摄政7年,成王20岁周公返政成王,成王之后又在位30年,所以成王一共在位37年,活了50岁。成王20岁生康王,康王在位20多年,康王也是活了50多岁。就算康王20岁生昭王,昭王的儿子穆王继位已经是50岁了,所以,昭王当时应该是70岁左右了,昭王本身继位时也有30多岁,“小盂鼎”载“卅五”年完全与昭王历日吻合,以此推算,昭王在位就有30多年,因此“小盂鼎”为昭王器而并非康王器。张老师由此告诫大家,“历术就是靠推算,推算结果如果和文献、出土文物吻合,就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讲座之后,四川大学古籍所杨世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深入到位的点评,舒大刚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场气氛积极热烈,在座师生都十分期待张闻玉教授的下一次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