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31讲

时间:

地点:

2015年3月6日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研究生院3-501教室,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王瑞来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 论语>开篇发覆——以文献学方法解读思想史的个案尝试》的精彩讲座。

王教授受音韵学系联法启发而自创“语句系联法”,这相当于校勘学的本校。王教授运用这个方法探索《论语•学而》开篇“学而时习之”之语境,并辨析其语义,对千百年来因语境缺失而造成的解释凝固化与语义泛化问题予以纠正。王教授对“学”、“习”、“时”等词予以新的解释。王教授认为,《论语》之“学”非泛指,有其具体的内容与广阔的范围,“学”的内容为六经,而非对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个“学”是分层次的并且是有顺序的,学《诗》为第一,学《礼》为第二,而且孔子注重对专业知识之学习,不赞同学习具体技艺。王教授认为,此“学”的目的即在于“为政”。王教授联系对“学”的考察,考证“习”是演习与实践的意思,而“时”为适时之意。“学而时习之”之目的即在于将所学习之《诗》与礼等政治知识运用于实践,即学以致用,此为“不亦说乎”之事。王教授将“朋”释为“众”,此亦是发前人未发之覆。王教授用语句系联法探索《论语》开篇的语境,并分析“近者悦,远者来”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关系,指出“叶公问政”是探索开篇语境的关键。其后,王教授又由此引申出对先秦思想的思考,他认为先秦思想家多有共识。

讲座之末,王教师同在座师生分享了他的读书经验。一是读经典当“心外无佛”,不可将自己之思想局限于已有的解释;二是读书不可读死书,要以问题为导向积累知识,并以知识点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三是读书要扎实,读书当一字一字点来,不能自欺欺人,要由此夯实学问基础。王教授于讲座最后留给在座师生一个问题,即他关于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如何处理思想史研究中“长时段”与“近距离”之关系?

本次讲座由郭齐老师主持,古籍所舒大刚、杨世文、吴洪泽、王智勇、彭华、王小红、张尚英等教授与来自日本的白井顺教授参加了这次讲座。舒大纲所长、郭齐和彭华教授在讲座结束与王教授进行了讨论,并谈了自己的感想。